第306章 朱应:幸亏你们认得早,不然我就离开大明了 (第2/3页)
有永恒的王朝。”
“在历史上,一个王朝便是一国。”
“的确是有国才有家,但这个国也必须是恩泽万民,受千万家爱戴拥护,方为真正的国。”
“可如若国之压迫太过,鱼肉万民,那这个国体终将是不存。”朱应笑了笑,又对着两人说道。
听到这话。
如若是旁人来,那朱元璋自然会瞪眼怒斥。
但自己的亲孙子开口,朱元璋自然不会有任何动怒,相反还是十分欣慰。
“咱以前是在元庭掌天下时长大的,知道民间疾苦,更知道朝廷无道酷吏横行。”
“你小子竟然还说教起你爷爷来了。”朱元璋笑了笑,没好气的道。
朱标也是笑着,并无任何责怪。
“今年所取的这一批学子不错。”
“特别是这夏原吉,不仅年轻,还有才。”
“如若每一次科举都能够得这样的人才,那就是我大明之幸了。”朱标感慨的说道。
“是啊。”
“夏原吉,解缙,杨士奇。”
“这三个都不错。”朱元璋也是连连点头。
“如此科举。”
“或许能够筛选出一些人才来,但对于国力提升,远远不够。”朱应则是适时开口道。
既然已经确定未来自己要继承大明了,朱应自然要先从老朱和朱标身上落下一些改革的思想。
“照雄英你看来,这科举还有不足之处吗?”朱元璋笑着问道。
“自然。”
朱应肯定的点了点头。
“今日只有我们祖孙三人,但说无妨。”朱标也立刻道。
“科举所选的人的确是聪明人,有才学。”
“但,通过科举考取的人如若只会写文章,只会纸上谈兵,又当如何?”
“我知道。”
“科举择选人才,再发配地方历练,增强处置政务之道,这便是科举核心所在。”
“但,科举能够筛选出会造火炮的人才吗?”
“科举能够筛选出造桥,造路,造船,乃至于民生所需各项人才吗?”
“想要强国。”
“光靠如此科举可不够,必须重工,重技。”
“吾华夏数千载历史,人杰无数,技也随之推移而逐渐蜕变。”
“昔日先秦为何能够灭六国,统御天下?”
“依靠的便是技,器。”
“他们的兵器领先于诸国,强于诸国。”
“他们的弓箭比诸国射得更远。”
“兵器,便为技。”
“再到唐,火药面世。”
“火器雏形由此而深。”
“但……”
“唐宋两朝并未将火药真正的威力开发,于元庭之时,于吾大明,火器才是真正开启了峥嵘之时。”
“同样。”
“火药也为兵器,也为技。”
“想要强国,除了恩泽万民,吏治清明,提升国力。”
“还有对技的提升。”
“火炮还只是开始,火铳也只是开始。”
“这些都需要人才来强盛,来发掘更强。”
“倘若有朝一日,我大明的火炮能够打得更远,是何场景?”
“倘若有朝一日,我大明的炮弹能够直接炸开,那又是何场景?”
“倘若有朝一日,我大明的火铳无需繁琐填装,而是可以填弹直射,那又会是何等场景?”
“普天之下,哪一国能够阻挡我大明兵锋?”
“我大明开疆拓土,可有极限?”
朱应凝视着朱元璋与朱标两人,无比正色的说道。
听着朱应的话。
原本朱元璋两人还挂着淡淡的笑容,可随着朱应一句接一句。
两人的表情也变得格外的惊讶,还有沉思之色。
显然是在思考着朱应的话。
在持续了一刻后。
朱元璋开口了。
“雄英。”
“按你的意思,我大明未来要重视对这【技】人才的筛选?”朱元璋沉声道。
“筛选,这还是只是第一步。”
“之后的着重恩泽,重视技,方为根本。”
“唯有技领先于天下,领先于世,我大明之疆土才会无尽。”
“这世界,很大。”朱应沉声说道,带着坚定。
“爹。”
“我觉得雄英说的有道理。”
“当初火药最开始出现后,只是将它作为烟花燃放,未曾运用至军事,时至我大明才真正将火药火器真正运用起来,领先于元庭,乃至于吾华夏任何一个时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