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 上映前,先挖坑 (第1/3页)
“史上最年轻的戛纳最佳导演,方星河创造新奇迹!”
“奇迹之子方星河,横扫戛纳影帝和最佳导演!”
“大轰动!方编剧方导演方影帝三位一体,以青春爱情撼动世界!”
欧洲、北非、远东、中亚、北美、南非……全世界媒体都以差不多的标题,进行了第一波概述式报道。
划重点:没花钱。
戛纳的金棕榈得主都不值得这么多头条,普通人很难对当年的欧洲三大奖有具体记忆,因为报导强度确实不高。
但方星河值得,他拿不拿奖都是新闻。
当《少你》剧组坐上专机回国时,第二波细节披露也开始见报。
这时,各国的口径就比较混乱了。
国内是最全面的——所有细节,国人都感兴趣,都值得追踪。
“最佳导演加影帝影后,史无前例的尊荣,方星河人生中第一部三位一体的长片饱受认可大获成功,为我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做出卓越贡献……”
新闻联播又双叒叕夸了方哥,突出都不用了,直接卓越,主打一个宠孩子。
相比之下,吉报更不客观,主打吹牛逼。
“我省文化领袖方星河,文可提笔惊神,武可下海擒龙,以18岁的年龄创造多项影史纪录,但这并不值得惊讶,而是应有之意,早在各方预料之中……”
隔壁那俩兄弟省都有点忍不住想问:各方是哪几方?你们预料到什么了?俺们咋不知道?
吉吉国王:你们别管,你们没有培养过这种天才,你们不懂。
云贵川一看拍马屁拍不过娘家,马上替方星河叫屈。
“如果不是本届戛纳评委会主席过于坚持技法和叙事的新意,方星河导演原本应该再斩金棕榈!”
“黑幕!《少你》不拿金棕榈是今年最大的黑幕!”
“《少你》是本届戛纳最好的故事片,剧情跌宕起伏,表演精湛细腻,结局令人荡气回肠,将其余参展影片衬托得如同丑小鸭,却因为歧视而未能拿到最应该到手的金棕榈,戛纳让人失望……”
真的,西南角的舆论,离谱得让方星河都感觉离谱。
他放下报纸,转头问王查理:“捐款到位了吗?”
“首批资金已经到了。”
王查理耸耸肩,意味深长的回道:“咱们在其余省份里实行的都是先搭骨架、一年一捐的模式,要根据当地的治理能力进行细微调整,否则现金流恐怕难以支撑。”
王查理如此回应,是因为之前的捐款到底还是出现了一点“小”问题。
东三省个别地方上出现了虚报瞒报挪用的情况,叫人发到了天涯上,造成了一些坏影响。
方星河非常注重舆论监督,第一时间发现了,但他并未找各省问责,而是任其发酵。
对于当下中国的风气,他心里当然有数,早都做好了心理准备。
指望全部捐款一分不差的用在贫困学生身上,既不现实,也没有必要。
大差不差就行,实在差太多才能开口。
当然,方星河也并不是什么都没做——向西南捐赠时,他直接更改了捐款模式,不再覆盖,只做补充,而且一年一捐。
消息公开之后,稍微有点敏感度的人都能意识到,方星河的调整是因为“汲取了经验教训”。
明明他什么都没说,一句埋怨也没有,但是家乡那边仍然被闹得灰头土脸,省里很快就专门派人下去审查,悄悄收拾了不少人。
但其实……没啥大用。
有些问题不是监察能够解决的,只能等待社会的整体发展,所以方星河提都懒得提,做好自己能做的事,别的都交给时间。
不过一年一捐的好处这就展现出来了——刚捐的时候人家热情,快到年底的时候人家更热情。
虽然那些边疆省份因为穷困而导致舆论影响力也极差,但是多一个朋友就少一个敌人。
这会儿,那些资媒还在想方设法的贬低方星河,可中国的舆论环境早已不再由他们一手遮天了。
比如难度,仍然酸溜溜的写道:“《少你》拿不到金棕榈原本就在预料之中,过于商业化的结构距离艺术本质十分遥远,戛纳是艺术圣殿,能给一个最佳导演已经是吃尽了年龄红利,鼓励他以如此年龄拍出了一部中规中矩的青春片,巴拉巴拉……”
然后马上就被各大边疆省报群起而攻之。
几乎游离在体系之外的疆藏都蹦哒出来吆喝了两声,虽然这几个地方的报纸出了省就一点发行量都没有,但是心意拳拳,义气可嘉。
外人看不到,他们本省人民总看得到。
因此,你方哥在那些穷省的名声越发正面,甚至在舆论层面上引发了一种尖锐的撕裂和对立。
大体上是这样的——
那些没沾光的经济强省原本就是资媒报刊的主要受众地,越是经济发达,越爱看难度系和新浪网易。
而老少边穷地区,资媒的销量很低,年轻人也不怎么上网,信息渠道只有省台省报。
一边是找各种角度疯狂诋毁方星河,一边是只讲好话只报好事,同一时代的国人,对他的印象越发两极分化。
最终形成了以经济发展程度为分界线的对立。
这件事看似不重要,其实让方星河特别惊讶,且感兴趣。
讲句大实话,他不够了解当下的中国,因此一直都没有想好下一部影视剧要拍什么。
可现在,随着穷富对立在他个人身上的凸显,决策逻辑也开始隐隐浮现。
看来,是时候深入基层了……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