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从上海滩的人力车夫开始崛起 > 第501章 股市大牛

第501章 股市大牛

    第501章 股市大牛 (第2/3页)

报。

    陈光良听完后,说道:“嗯,售出一至四期,也是非常明智的选择。这对以后我们后期的开发和销售,也有参考作用。”

    虽然明年第二季可能出现股灾,但毕竟还没有让人信心全无,地产估计没有那么快发生扭转。

    而这一个周期销售四期,对整个愉景湾四十期来说,其实不过是十分之一而已。

    陈文杰又说道:“等到12月,长实集团将‘每十股供一股’,筹集资金差不多3亿港币。相信,大家是非常乐意供股,毕竟我们长实集团是香港的明星股。当然,如果我们不供股的话,持股将跌至67.5%。”

    “无妨”陈光良轻松的说道:“以后有机会来增持,甚至都不用现金,而是将我手中那些的地盘,去交换长实的新股即可。”

    “好的”

    炒买股票已成为香港人的玩意,有如走入快活谷(Happy Valley)赌马一样,成为了赌博性。新公司源源上市的情况,表示香港人热衷股票炒卖,茶楼酒馆的顾客所谈者,百分之九十五均是买卖股票。哪只股票会上升或哪只股票只会“牛皮”诸类,均成为坊间谈话的主题——《东方日报》10月15日。

    本港股票市场空前活跃,上自富商巨贾,下至工友女佣,无不热衷于股票买卖……不幸,在此等交易中,视为长期投资者仅占少数。多数是投机性质,希望在股市上落市中赚取巨利……一旦股市发生波折,立即会引起连锁反应。不但股市本身有危机,整个发济与金融系统均将遭受严重冲击——《东方日报》10月22日。

    《东方日报》的财经栏目,刊登了两则新闻,希望市民警惕香港股市的不合理炒卖,结果香港市民根本不关注这样的新闻;就算认真阅读了,反而是认为入市和增加投资的好机会。

    香港股市的炒卖,已经正式进入高潮!

    “全民炒股”的热浪席卷大街小巷,远东证券交易所的大厅里,每天都挤满了手持资金、渴望借股市东风“暴富”的投资者。

    就在这股狂热中,李家成带着他的维港置业资料,低调走进了交易所大门——对他而言,这不是“追风口”,而是为这家尚显稚嫩的地产公司,寻求生存与发展的“关键跳板”。

    彼时的维港置业,与前世李家成一手打造的“长实”相去甚远。前世的李家成,凭借“香港塑胶花第一人”的身份,在 1959-1961年巅峰期每年狂揽上千万港币利润,1957-1966十年间累计盈利超五千万,1968年地产抄底时能轻松拿出一两千万资金,1972年上市前长实资产已破亿,集资 3200万港币,虽属中型地产公司,却已是行业不容忽视的新势力。更何况,当时李家成必定还有不少个人资产,并不是都上市。

    而这一世,塑胶花市场的“蛋糕”早已被华泰集团牢牢占据——作为全球塑胶花的发明者与开拓者,华泰凭借技术与规模优势,垄断了欧美主流市场,李家成的塑胶厂不过是众多“跟风者”之一,巅峰期每年利润也仅百万级别,与前世的“千万盈利”判若云泥。

    资金的差距,直接决定了地产布局的力度。1968年香港地产低谷期,李家成倾尽所有,也只拿出 300万左右港币抄底,仅够拿下几处小型工业物业;截至 1972年筹备上市时,维港置业的资产总值仍不足 3000万港币,旗下仅有一幢工业大厦与几个住宅地皮及零散物业,在香港地产界,只能算是“微不足道的小角色”。

    好在此时的香港股市,正处于“四会并立”(香港会、远东会、金银会、九龙会)的特殊时期,为吸引企业上市,交易所大幅放宽门槛——只要资产达标 2000万港币,即便业务是酒楼、小厂,也能申请上市。这扇“低门槛”的大门,成了维港置业唯一的上市机会。

    走进远东证券交易所主席李福兆的办公室,李家成刚坐下,便感受到了对方毫不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