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 第393章 太好了是李相爷!只要相爷出马,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第393章 太好了是李相爷!只要相爷出马,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第393章 太好了是李相爷!只要相爷出马,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第3/3页)

陇西小子,能成什么气候?”

    辛毗却摇了摇头:

    “……诸君莫要小覷此人。”

    “某细看过他的答卷,特別是那道《论江淮水战》。”

    “里面观点之新奇,实令人惊嘆。”

    “况李相爷看重之人,岂能是庸才?”

    正当几人议论纷纷时,楼下忽然传来一阵喧譁。

    但见一队羽林卫护著三顶官轿往相府方向而去,百姓纷纷避让。

    “看,那就是新科三甲。”

    荀閎指著楼下,“往相府去了。”

    王凌眯起眼睛:

    “相爷动作確实快,想做什么就立马去做。”

    “確实是雷厉风行。”

    羊衜闻言,展顏笑道:

    “……不过这样也好。”

    “且让寒门子弟去江南碰碰钉子,待他们碰得头破血流。”

    “自然要求助我们这些地头蛇。”

    几人相视而笑,举杯共饮。

    窗外夕阳西下,將洛阳城染成一片金黄。

    这新推行的科举制度,正如这落日余暉。

    看似绚烂,却不知能否照亮明日的大汉江山。

    而在醉仙楼对面的一家小茶馆里,几个布衣书生也在热议。

    “姜维夺冠,实乃我寒门子弟之幸!”

    一个青衫书生激动地说。

    “正是!从此我辈有了晋身之阶,不必再仰仗世家举荐了。”

    另一个人接口道。

    角落里,一个老者幽幽嘆道:

    “只怕世家大族不会就此善罢甘休啊……”

    “是啊,听说朝中也有很多人对此感到不满。”

    “尤其是一些老臣,都觉得陛下这么做,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是因为李相爷连续下放了数名官员,才堵住了悠悠之口。”

    “……誒,可不能乱说,当今圣上可是圣主明君,宅心仁厚的君子。”

    “他老人家是绝不会亏待功臣的,一定是那些功臣自己狂悖不法才被下放的。”

    “陛下是不会出错的。”

    夕阳渐沉,洛阳城中,有人欢喜有人愁。

    这科举取士的新政,正如一石激起千层浪。

    在这新生的季汉朝廷中,盪开层层涟漪。

    ……

    话分两头,

    洛阳皇宫內,梅初绽。

    刘备在暖阁召见李翊。

    炉火正旺,茶香裊裊。

    但天子的眉宇间却凝著化不开的忧思。

    “子玉啊,”

    刘备轻抚茶盏,目光深远。

    “今年有两件大事,卿可知是哪两件?”

    李翊紫袍玉带,躬身应答:

    “臣愚钝,请陛下明示。”

    刘备凝视著跳动的炉火,幽幽说道:

    “其一,江南已定。”

    “陈元龙抚定有功,但在前线手握二十万大军,令朕寢食难安。”

    他抬眼看向李翊,“卿先前总说先以战事为重,后又言待江南抚定再议。”

    “如今江南已平,卿可不能再找藉口推脱了。”

    李翊面色平静,轻啜一口茶,从容道:

    “陛下尚未说第二件大事。”

    “其二么……”

    刘备嘆息一声,“今年要全国推行科举,包括新定的江南。”

    “然去年分地试点,已遭不少阻力。”

    “今年全面推行,恐更难矣。”

    李翊挑眉,“有何阻力?”

    “朝中老臣多反对科举,其中不乏隨朕多年的旧部。”

    刘备语气沉重,眉宇间一川不平。

    李翊冷笑:

    “这些不听话的老臣,臣不都已帮陛下处理了么?”

    刘备眉头紧拧,摇了摇头,长嘆道:

    “……正是卿一次处置得太多了。”

    “这些人跟了朕很多年,对朕也算忠心耿耿。”

    “你一下把他们全罢免了,这……唉!”

    “朕可不想后人说朕是个刻薄寡恩之君。”

    “忠心不绝对,就是绝对不忠诚!”

    李翊断然,声音直接了当。

    “国家推行科举,他们反对科举,便是不忠!”

    “陛下,治天下当用非常之策,行非常之事。”

    “朕知道。”

    刘备嘆道,“只是人本就要维护自身家族利益,朕也不愿亏待这帮老兄弟。”

    “他们反对科举本也是无可厚非。”

    “陛下就是太过仁厚!”

    李翊声音提高,“正因陛下对手下太好,他们才敢反对。”

    “臣將他们罢免下放,他们不就无法反对了么?”

    人就是这样,

    你对他越好,他越不把你当盘菜。

    刘备性格宽厚,讲情义。

    毕竟公司上市,大家都有参股。

    刘备也不算独占股份。

    只要你在大方向上不犯错,刘备基本上是不会深究的。

    所以此次推行科举,老臣们才敢反对。

    当然,反对不代表一定就是跟刘备作对。

    更像是一种磋商谈判,希望有迴旋的余地。

    而李翊就乾脆得多。

    谁不听话,下乡去种田罢!

    谁听话,谁留下。

    就这么简单。

    所以朝中有很多能力强的,也被下放了。

    反倒一些能力弱,但站队强的,如刘琰等辈。

    他作为刘备的宗室,那是坚定不移的拥护刘备的。

    刘备不敢说的,他来说。

    要不然,以他能力,凭什么能坐到如此高位。

    甚至比许都开国元老的地位都要高。

    刘备面露不忍:

    “这些人隨朕转战南北,立下汗马功劳。”

    “朕又怎忍心因为几句话,就把他们给罢免了?”

    “……正因是陛下你这一朝的官员,咱们才能隨便罢免。”

    “若是將来后世子孙,他们能像今天这样,一次罢免十数名官员乎?”

    李翊发出灵魂拷问。

    因为刘备是开国皇帝,李翊威望极高。

    所以才能在推行科举时,隨便收拾朝中大臣。

    甚至能够一次性罢免十数人。

    这要是等到第三代、第四代皇帝,他们敢这样玩儿。

    保管把江山玩儿丟。

    所以李翊的意思就是,

    趁著咱们这些老骨头健在,把该做的事做了。

    你等到后代人来做,就哪怕给他下达一个指標。

    让他必须推行科举。

    你看他推不推得动就完事了。

    李翊也不说要一步到位,把科举制度全面完善了。

    而是希望,在自己能力有限范围之內。

    儘可能多做一些事,福泽后世。

    打个比方就是,

    本来刘备一朝能把科举地彻底完善推进百分之十。

    那李翊希望能够推到百分之二十。

    为后人多些事,总归是好的。

    “子玉,你不是朕,並不清楚朕跟这些人的情谊。”

    “都说最是无情帝王家,朕最痛恨的便是这句话。”

    “什么叫无情?”

    “难道朕是一个无情之人?是一个无道的昏君?”

    人越到晚年,就会变得越来越感性。

    包括帝王也是如此。

    科学解释说,

    因为年轻时,人们都有衝劲儿,心怀壮志,所以凡事都能够以事业为先。

    而到了晚年,隨著精力、体能的下降。

    以及对生命流逝,对死亡的原是恐惧。

    人便会越来越在乎现在所拥有的东西。

    这其实也很好的解释了,

    为什么强如李世民这样的千古一帝,到晚年也会“渐不克终”。

    刘备今年已经六十了。

    他的一生也算是顺风顺水,没遭遇过什么大挫折。

    如今汉室也三兴了,儿孙也满堂了。

    魏逆、吴逆,甚至北方根本不被他放在眼里的蛮夷都只是癩癣之疾,弹指可灭。

    他绝对算是人生贏家了。

    到了这个年纪,你还要他放弃享受。

    像在徐州时那样每日殫精竭虑,心怀忧虑,宵衣旰食地为事业奋斗。

    那刘备是真的做不到了。

    如果不是每日有李翊督促,刘备早就懈怠了。

    反过来,刘备倒是挺佩服李翊这一点的。

    都已经位极人臣了,依然能够保持自律,不耽於享乐。

    这实在是反人性。

    “……陛下不是不忍处理手下老臣。”

    李翊直视天子,毫不避讳地犯顏直諫:

    “……只是享受他们拥护的感觉。”

    “但陛下欲超高祖、光武,成就千秋霸业,就当摒弃此念!”

    “时时砥礪督促自己,才能使汉祚延绵永寿。”

    炉火噼啪作响,暖阁內一时寂静。

    刘备望著窗外含苞的梅枝,良久方道:

    “……子玉啊,朕算是明白古代君王为什么都不希望直臣了。”

    “你常说:良药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

    “道理虽是这么一个道理,只是未免太过逆耳了。”

    “朕现在好歹是耳顺之年,你就不能將就一下朕,让朕听一些顺耳的话吗?”

    李翊躬身道: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愿陛下远离小人,亲信贤臣。”

    “则汉祚永寿,万民披泽。”

    刘备默然良久,终於缓缓点头:

    “知道了知道了。”

    “说起来,也就爱卿跟朕说过这些话。”

    “便是云长、益德他们,近日也是时常让朕跟他们去平野纵马,狩猎山林。”

    “也罢,便依卿言。”

    “只是……对老臣们,还望稍存体面。”

    “……臣明白。”

    刘备背著手,望李翊许久,又道:

    “那么,这两件大事,朕都已经说完了。”

    “爱卿打算如何处理?”

    李翊面色如水,平静说道:

    “臣打算一发为陛下解决了。”

    “如何解决?”

    刘备沉声问。

    “臣可以为陛下扫平江南兵重之忧。”

    “同时在今年全面推行科举制度,即便眾世家、老臣反对,也在所不惜。”

    刘备微微一笑:

    “看爱卿你成竹在胸,將欲何为?”

    李翊背著手,来到窗前,手掌接了一片薄雪。

    雪片很快消融,他方沉声说道:

    “江南问题,尾大不掉。”

    说到此处,话锋一顿,他转头看向刘备。

    面色古井如波,却又透著一股掌控一切的从容:

    “只能是臣,亲自去江南一趟了。”

    ……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