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0章 心有不甘 (第2/3页)
闻海军已经先后派遣三批兵马向东探索,至今只有一支中途分兵折返,余下毫无消息。”
众人闻言,忍不住咋舌收起了心思,而高骈也对王建说道:
“奏表陛下,我军即将收复南蛮拓东之地,获耕田上百万亩。”
“是!”王建应下,但随后又忐忑道:“可我军眼下还未收复拓东全境。”
“奏表大约一个月后送到,届时我军已经收复拓东全境了。”
高骈不假思索的回答,紧接着便看向同起城南部的那山川峡谷,以及隐隐约约能看到的关隘、石堡轮廓。
“传令三军,明日好好休整,两日后拔军继续南下,此次要一口气打到拓东城!”
“是!!”
在高骈的军令下,汉军将士再次得到了休息,而随着汉军不断深入,二十万民夫如今只有五万能常驻大军身后,余下十五万则需要不断从朱提转运粮草来到前线。
随着粮食不断运抵,随军担任录事参军的王重任也找到了高骈。
“如何?”
高骈放下手中毛笔,皱眉询问眼前的王重任,而王重任则是点头道:
“朱提的八十万石粮草只剩二十四万石,好在戎州和黔中秋收后又运抵十三万石。”
“此外,剑南道和山南西道分别起运八十万石运往朱提,估计二月中旬能运抵三十万石左右。”
“以我军眼下的消耗,若是能在二月初拿下拓东城并开始休整,届时应该还能有二十万石左右的余粮,能供应前线十万军民两月之用,还需要朝廷最少运抵十万石,才能撑到夏收。”
“待到夏收,我军沿途安置民夫耕种的那些麦子应该能收获二十万石,能让大军撑到八月。”
“此外……”
汉军从朱提打到同起城用了三个月,但在打下这些地方后,民夫只需要驾车十五天就能抵达前线,往返则是三十天。
一辆马车能拉六百斤物资,其中粮食便占据四百斤,但其中民夫驾驭马车往返便消耗四成,只有六成能运抵前线。
这还是四百五十里的路程,若是打到拓东城,这个消耗还要往上增长,而这便是高骈认为攻打南诏,最快需要一年半,最慢需要三年的原因。
刘继隆在朱提储备了八十万石粮食,可开战才三个月,便已经消耗了五十余万石。
高骈看似轻松,但肩头的压力并不轻,而供应大军的西南四道压力则更大。。
西南四道十年没有经历较大的战事,基本以防守和境内作战为主,积蓄的钱粮自然不在少数。
只是战事开打前,各道便起运了四百万石粮食前往前线,运抵前线的只有不到二百万石。
二百万石粮食看似很多,可面对五十万军民的消耗,这点粮食也就勉强能撑七八个月罢了。
战事开打后,随着汉军逐渐深入,这粮食能撑的时间也在不断缩短。
如果不是后方又再度起运粮食,汉军的粮食顶多撑到他们拿下拓东城,然后就得因为断粮而后撤。
现在有后方起运的粮食,如果操作得当,应该能维持大军继续在拓东屯垦。
想到这里,高骈起身在帐内来回渡步,好似自言自语道:
“若是攻下拓东城,然后将所有民夫遣散返回诸道,那运抵拓东的粮食肯定能让军队撑到秋收。”
“吾如今担心的是……酋龙会将二十余万百姓迁徙,亦或者将百姓留下,但是将百姓的粮食搜刮离去。”
“若是如此,我军便需要照顾着二十余万百姓,届时恐怕需要调动上百万民夫起运粮食,将粮食十不存一的运抵拓东才能养活他们。”
“届时西南因此疲敝,需要数年才能恢复过来……”
“不过只要养活了拓东城这二十余万百姓,夏收时我军就能收获近百万石粮食,哪怕其中大部分需要用于养活这些百姓,但后续还有夏收。”
“食拓东之民一石米,可抵西川十石米矣!”
从西川运粮到拓东,哪怕利用岷江和长江水道运送,也得走千里陆路才行,十石米起运,能运抵一石便不错了。
哪怕中间还有各州县补充,但沿途的消耗依旧很大。
经此一役,西川怕是元气大伤,需要数年才能恢复过来。
“此事,必须禀明陛下,非吾能做主。”
高骈思绪落下,他便主动走到主位坐下,拿起毛笔开始亲自书写奏表。
随着墨迹变干,他便递出奏表,令王重任派人送往洛阳。
王重任按照他所说的操办,可在送出奏表后,他却忍不住看向高骈的牙帐,接着又看向了远处的南诏山川。
直到巡逻的将士走来,他才匆匆离开了高骈的牙帐,而汉军的攻势也如高骈安排的那样,朝着拓东城不断强攻而去。
“放!”
“轰隆隆——”
当火炮朝着石关发起炮击,二百枚大大小小的铁炮弹便狠狠撞击在石关上,看似坚固的女墙在瞬息间抖动破碎,裂纹无数。
炮击结束后,祐世隆策马前来观看石关情况,阴沉着脸看完后,便迅速上马撤往后方的第二道石关。
从同起往拓东城而去,尽管只有五十余里,但每隔十里就有一道东西宽五里的石筑关隘,左右山峰上还有三座山城和二十四座石堡。
石堡、山城内布置投石机、绞车弩,然而却根本没用。
汉军的火炮在二里外进行炮击,这正好处于投石机的射程外。
尽管距离遥远会导致火炮炮弹威力变小,但只要时间足够,依旧可以攻破石关。
更何况汉军除了用轻炮炮击关隘外,还布置了四十门重炮去炮击两山之上的石堡。
哪怕一轮炮击只有五六枚炮弹命中,也足够让石堡内的南诏将士喝一壶。
南诏军队只能被动挨打,只有等到城墙被攻破,汉军派兵强攻关隘,双方短兵交击的同时才能有杀伤汉军的可能。
只是对于巷战,汉军的战术更是十分娴熟。
汉军在巷战时以刀牌手在前,长枪手在中,火枪手在后,队末还有手持硬弓面突的驻队兵。
以这种打法将南诏军队打得节节后退,杨缉思根本想不到任何方法攻破汉军巷阵,只能效仿汉军巷阵来与之交战。
没有火枪便多布置强弓手,但强弓手并非那么好操训,死一个少一个,而火绳枪几乎只要对将士稍加训练就能使用。
汉军正是城外靠火炮,城内靠多兵种配合的巷阵将南诏打得节节败退。
只是如今祐世隆亲临前线,南诏军队的士气空前高涨,哪怕如今面对炮击,他们也未曾像之前那般表现得不堪,这令高骈略感诧异,但很快猜到了原因。
“看来是酋龙来了,不然以南蛮此前与我军交锋情况来看,南蛮兵卒如何有如此胆气?”
高骈放下单筒望远镜,王建则是咧嘴笑道:“若是如此,倒是要看看能不能将其生擒。”
“呵呵。”高骈轻笑,显然他也是这么想的。
“轰隆隆——”
火炮的炮击还在继续,南诏军队的士气也在随着单方面被压制而渐渐消退。
“如此打下去,败北只是时间问题,难道就没有什么遏制他们的手段吗?”
在后方看着己方单方面挨打的祐世隆十分愤怒,可他的愤怒并没作用。
看着杨缉思等人低下头去,祐世隆也反应过来,若是南诏有如此利器,怎么可能会被汉军长驱直入?
想到这里,他沉下脾气,知道拓东丢失只是时间问题,也不由得回想起了范脆些的建议。
要么就是迁徙拓东城附近二十余万百姓,要么就是将二十余万百姓留下,但带走他们手中的粮食,把他们作为包袱甩给汉军。
只是以大汉的国力,想要养活这二十几万人并不困难,最多艰苦数月,耗费数百万钱粮就能养活这群人。
待夏收和秋收收获,汉军就可以直接从拓东征募民夫,朝着阳苴咩城攻去。
因此留给祐世隆的,实际上只有将百姓尽数迁徙这一条路。
想到这里,祐世隆不甘心的攥了攥拳头,最后还是叹气道:
“令郑买嗣率军五千,将拓东城及其余各城百姓尽数徙往阳苴咩城、永昌城。”
“陛下……”杨缉思有些不甘心的开口,但张了张嘴却不知道如何反驳,只能无奈离去。
很快,后方六十余里外的拓东、晋宁、江川、安宁等城的二十余万百姓开始被下令迁徙阳苴咩城。
对于军队来说,强行迁徙城内的百姓很容易,但迁徙城外的百姓就困难了。
城内的百姓只需要关闭城门,挨家挨户的搜查就行,可城外的百姓大多都居住乡村之中,他们得知军队要强行迁徙他们,本就属于平民的他们,此刻根本不管自己是汉人还是蛮人,纷纷在军队赶来前带着家当逃亡四周的山中。
恐慌开始在昆明湖四周的城池乡村蔓延,五千军队就试图强行抓捕迁徙分散在昆明湖四周的百姓,这军令实在过于勉强。
军队的骑兵们根本抓不过来,只能将人带往拓东集结后,佯装全数抓到,随后押送着这些百姓往阳苴咩城和永昌城撤去。
在祐世隆下令迁徙的同时,南路军的李阳春势如破竹,正月十八日邓俨、张归霸攻破建水、石坪等城,北上攻打通海。
李阳春、葛从周、庞师古等人率军沿着盘江(南盘江)进入拓东都督府南部,将师宗部、弥勒部、弥鹿部的三部乌蛮尽数降服,西进攻打通海。
正月二十日,拓东门户的五重关隘被攻破三重,只剩两重关隘和一座山城还在负隅顽抗。
与此同时,天气渐渐变得炎热,北边的高骈、张武两部兵马尚不觉得,但从南边向北进攻的李阳春和邓俨所部就情况不妙了。
二十日,邓俨在率军攻打通海的路上染病,他这支兵马因为瘴病倒下者十之三四,只能撤回建水休整。
李阳春的两路夹击变成孤军深入,但好在通海的杨酋庆只有三万群蛮,群蛮不着甲,火绳枪便是在百步开外都能将其击毙。
“哔哔!”
“噼噼啪啪——”
通湖以南,山川以北,当火绳枪的硝烟在战场上升腾,三万赤膊上身,手拿吹箭、长枪和投矛的群蛮则是毫无章法的对面前平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