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0章 辽东大捷 (第1/3页)
“开战不过半月,辽南与平壤等十一座城池尽数丢失。”
“吾虽心有准备,却从未想过城池丢失如此之快。”
“此外,平壤等处百姓为何没有迁往他处,而是留下助纣为虐?”
上京城龙泉殿内,大玄锡质问着庙堂上的群臣,高景明见状站出来解释道:
“陛下,平壤等处城池,本就是高句丽等处遗民在安东都护府西迁后投效而来,故此朝廷对其并未有太多管制。”
“此前兵马北撤时,他们闭门坚守,不曾想竟要投效大汉。”
渤海国内矛盾重重,其中靺鞨人与高句丽人的矛盾更是其中之最。
高句丽的遗民主动投效,这才导致安东都护府西迁后,辽东迅速归属渤海之手。
当年他们可以这么对渤海,如今自然可以这么对大汉。
大玄锡虽然也知道,但他就是生气,毕竟渤海给予这些高句丽遗民的资源可不少,如今都打了水漂。
“陛下,李居正筹谋得当,辽东二十余万百姓,除了数万逆民外,其余都迁往了长岭府。”
“如今李居正又依托盖牟、辽东、白岩、横山、新城等处山城扼守,便是汉军手段犀利,也难以快速攻破这些山城。”
高景明尽量将辽东局势描述的好些,可渤海的宗室们却忍不住嘲讽道:
“辽东都快丢失了,守住几座城又有何用?”
“李居正昔年入中原就学,恐怕早就心属中原了……”
“半月丢大半辽东,再让李居正总制辽东,恐怕不到半个月就丢失全境了吧?”
宗室们的话十分刺耳,令大玄锡无比烦躁。
大弘嗣看出了他的烦躁,顿时在心底暗骂宗室们煽风点火不看时候。
“陛下,臣以为李居正此举为扬长避短之举,且汉军来势汹汹,唯有如此才能阻挡汉军兵锋。”
大弘嗣主动开口,这令许多宗室大臣纷纷闭上了还在嘲讽的嘴,都猜到了自己刚才的举动惹到了大弘嗣。
见他们如此,大弘嗣心底更是无奈,心中暗骂愚蠢。
如今辽东局势糜烂,若是陛下依照这群宗室大臣的建议将李居正赶走,届时陛下必然要让宗室选出大臣代替李居正。
汉军来势汹汹,李居正这种名声在外的宿将尚且只能坚守,更何况这群全靠血脉关系攀上高位的宗室了。
眼下之局,哪怕打得再如何难看都不能动李居正,必须等到辽东从李居正手中全面丢失,届时宗室才能弹劾李居正,同时建议与大汉议和。
只要议和成功,宗室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不至于连半点功绩都混不上。
在他这么想的同时,大玄锡也经过深思熟虑,目光投向了一言不发的裴颋。
“裴卿亲自见过汉军兵锋,不知裴卿以为如何?”
在大玄锡的提醒下,群臣这才后知后觉反应过来。
如今所发生的一切,似乎都是裴颋早就提醒过的,只是他们不相信裴颋的话,这才导致汉军长驱直入。
面对群臣投来的目光,裴颋并没有在心底埋怨,而是直接开口道:
“以臣之见,汉军兵锋如此,唯有让出辽东,速速止战。”
裴颋开口,殿内一片哗然,但都没有指责裴颋,而是想看看他会怎么继续说下去。
哪怕是心有不甘的宗室大臣们,由于先前大弘嗣的表态,此刻也只能忍耐着闭上嘴巴。
“臣曾游历扶余、铁利、东平等府,也曾去过南京及椒山前线。”
“不论是契丹还是新罗,亦或是本朝的边兵,都不足以与汉军相提并论。”
“辽东与西域皆为大汉臂膀,自然不可丢失,而对朝廷来说,辽东作用虽大,却无法影响局势。”
“舍弃辽东固然可惜,但维持国本方为关键。”
“契丹、奚部及新罗若是得知朝廷势弱,且在大汉手中吃瘪,必然会调转兵锋来对付势衰的吾国。”
“吾国根基,远比辽东来得重要……”
裴颋这话有些避重就轻,毕竟辽东对于渤海国的疆域、经济和民生都十分重要。
哪怕辽东有逆民投降大汉,可剩下还有十余万各族百姓。
若是丢失辽东,且不提辽东这块土地上的百万亩耕地,单说十余万各族百姓涌入,必然会加重渤海核心区的矛盾。
群臣都知道这点,但他们也不得不承认裴颋说的很对。
反正辽东已经丢失大半,剩下的不是山城就是隘口,根本没有多少产出。
不若直接用此十余山城隘口来换取有利渤海的条件,起码能缓解眼下的矛盾。
若是继续与大汉争斗,新罗等国肯定会趁机分食渤海,且渤海国内的粟末、铁利、虞娄等部都会趁机爆发不满,以此来换取更多资源扶持。
资源不会凭空生长,诸部要资源,宗室和贵族们就得让出自己的资源,这是他们不愿意看到的。
反正辽东的土地主要掌握在高句丽遗民手中,丢失也就丢失了。
可若是丢失核心地区的主导权,这就有威胁国之根基的可能了。
如此想着,渤海国群臣纷纷看向大玄锡,先后表态。
“陛下,臣以为裴院监言之有理。”
“陛下,臣附议……”
近百大臣纷纷表态,剩下的五十余名大臣虽然没有表态,但也没有制止。
大玄锡见状,心中有怒气忍不住发道:“吾国以山城犀利为强,眼下只是丢失些许小城,汝等便如此惶恐,如何对得起吾国先王?”
在他看来,汉军确实来势汹汹,然而汉军占领的始终都是规模不大的小城,并未拿下任何一座山城。
此外,前线军报中的死伤也尚在可控范围内,如此便让出辽东,他心有不甘。
“陛下……”
“此事不容商议,吾自会静候边军捷报!”
大玄锡气恼起身,这令高景明、裴颋、大弘嗣等人脸色难看。
只是不等他们挽留,大玄锡便已经离开了龙泉殿,留下群臣面面相觑。
高景明见状,主动寻到了大弘嗣说道:“陛下只是受了气,休息几日便会明了局势。”
“眼下之局,断不可让辽东三万边军受创”
“若是边军受创,国内必然震动。”
纵使平日里二人不对付,可他们都清楚想要维持如今的权势,只有继续将渤海国维持下来。
因此面对高景明的这番言论,大弘嗣也微微颔首:“朝廷只十副家当,如今三副在辽。”
“辽可失而家当不可失,此事只能让李居正便宜行事。”
高景明也颔首认可了这种说法,而这还是二人争斗十余年,第一次达成统一意见。
在二人的表态下,不多时便有传事官员疾驰向南而去。
只是当传事官员不断南下,官道上北逃的百姓也越来越多,许多部落甚至也加入其中,显然是听到了南边的事情。
七日后,随着他走山道从辽东城东进入辽东城,此时辽东城外的战事已经持续了九日时间。
本就不大的城内哀嚎不断,许多屋舍倒塌,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难闻的味道。
两刻钟后,传事官员被带上了辽东城的城墙,可以清晰的透过女墙看到城外的景象。
“轰隆隆!!”
“蹲下!蹲下!!”
原本布置有两里纵深的多重防御工事已经尽数化作废墟,只有护城河石桥对面的营寨及营寨左右壕沟还有兵卒坚守。
汉军的火炮在不断发作,传事官员被炮声与炮弹击中城墙的震动给吓得呆愣当场,好在旁边的将领拉了一把他,这才让他躲在了女墙背后。
炮击持续了几个呼吸,待到炮声停下后,将领才将他带往了那残破的城门楼而他也见到了坚守辽东城的李居正。
除了李居正,楼内还有十余名灰头土脸的将领。
原本的他们应该意气风发,但此刻却纷纷低着头,神态颓靡。
哪怕便是李居正这种军中名宿,此刻也满脸疲态,看上去老了十岁不止。
面对老了十岁不止的李居正,传事官员将圣旨呈出,李居正也勉强提起精神,神色疲惫的看着。
待到他将圣旨看完,传事官员这才率先开口说道:
“左相与右相有吩咐,陛下只十副家当,辽东便占三副,万不可有失。”
“若事不可为,可退往长岭府,依托山城坚守,等待朝廷与大汉议和。”
传事官员的话音落下后,城门楼内的将领们纷纷松了口气,目光投向李居正。
李居正面对两份截然不同的命令,此刻只觉得心中万分疲惫,想着此役结束后便回家颐养天年,不再参与庙堂争斗之事。
他看出了圣旨中陛下对他的期望,那就是挫败汉军兵锋,并保证三军死伤不大。
以辽东城的情况,若是面对的是同样装备的军队,李居正自然可以做到这点。
可问题在于,城外汉军所用的手段,根本就不属于常理。
汉军的火炮在开战第三天便将拒马、羊马墙尽数摧毁,使得渤海军第一重营寨遭受攻击。
开战不到十日,李居正麾下的渤海军还没有和汉军短兵交击,便已经死伤两千余人,接近辽东城内兵马的一成。
如今有了高景明和大弘嗣的吩咐,他自然可以从容舍弃辽东,撤往白岩山城和磨米山城。
只是他如果真的那么做,事后高景明和大弘嗣是否真的会力保自己?
想到此处,高景明便知道,听从大玄锡的旨意才是他唯一的出路。
至少大玄锡是渤海国的王,自己即便听令受挫,也不过罢官夺职罢了。
可若是擅自听从高景明和大弘嗣的话后撤,被按上个结党营私,畏战后撤的名头,那罪过就大了。
更何况他如今已经筹划好了城外短兵交战之策,只需要等汉军上钩,便能轻松得到斩获。
有了斩获后,他也能挽回不少面子,哪怕得罪了高景明和大弘嗣,他也能在大玄锡的庇护下安享晚年。
思绪理清后,李居正双手呈出圣旨,面对传事官员说道:
“还请回禀两位相公,某虽有意后撤,然旨意难为,只能继续坚守。”
“这……”传事官员刚刚才见识过汉军火炮的厉害,此刻都觉得双腿发软。
眼下见到李居正竟然得令还不撤退,顿时用看疯子的眼神看着他。
李居正倒是不受影响,只是看向将领们道:“安置这位同僚休息去吧。”
“是!”将领们叹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