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1978,我考上了哈工大 > 410 哈工大校长办公桌又塌了,赔偿标准580块

410 哈工大校长办公桌又塌了,赔偿标准580块

    410 哈工大校长办公桌又塌了,赔偿标准580块 (第2/3页)

    “部队给了5亿,主动给的。”

    “……”

    谢威没辙了。

    特么的谁给安排的航程?

    无奈之下,只能竖起两根手指。

    “两亿美元吗?太多了,太多了……”

    “张校长,你真会开玩笑。2亿,是4台银河三号的订购价格,计算速度必须达到200亿次每秒。而且,4年内必须交付!”

    知道不答应肯定走不了,李瑞那老家伙让张校长找自己,肯定有其他理由。

    到时候找李瑞找补回来就行了。

    “啊?”

    这跟张校长等人预期的有很大出入。

    2亿经费在这年头绝对是一笔惊天巨款,可对于先进前沿技术项目,投入进去甚至连水泡都不会冒一个。

    “另外,后面学校会加大跟国防科大的科研合作,一些项目也会向这边转移,麻烦你们向上级申请一下,至少多修建那么一两栋科研大楼……在计算机、导弹以及电子工程等领域,我们是可以加大合作力度的。”

    “你又想挖我们的人?”

    刘延年顿时怒了,“多年前的老手段,现在又拿出来用?谢威啊,是你觉得我们跟不上时代还是自己不愿意想点新的办法?”

    “刘书记,菜要冷了。咱们还是先吃饭吧。”

    谢威没有再谈。

    对方拦截了自己的飞机,应该对哈工大间谍案有所耳闻,避免“少康二号”出现,泄露国家重大军事机密,尤其是九十年代的军事部署,本身就有想法要把一些影响重大的核心项目研究转移到国防科大。

    吃完饭,谢威等人直接去了招待所休息。

    “谢威这小子什么意思?之前他们以合作为名,从各个科研院所跟单位抽调技术骨干,要不是上级叫停,现在全国大多数科研单位的核心骨干都被哈工大抽空了。”

    齐卫军皱着眉头看向张岩。

    他主管科研,深知道任何项目失去了核心骨干会有多大的影响。

    “哈工大前些天出了间谍案的消息,你们一点都不关注吗?”

    张校长问两人。

    “咋没有?咱们学校不是已经展开了暗中自查,进一步加强项目管理,组织干部职工学习《保密守则》……”

    齐卫军不解。

    “不得不说李瑞那老家伙的眼光真的准,谢威这年轻人格局大啊!这是要准备向外转移哈工大的各核心技术项目了……”

    “啥?”

    两人以为听错了。

    满脸不可思议。

    哈工大的那些人,一直都在抢劫全国科研单位的核心骨干,甚至因为他们自主立项,导致其他没有自主立项权的单位筹备了多年的项目在申请的时候直接被上级一句“人家哈工大都要成功了,你们现在申请,不是浪费经费嘛”给顶回去了。

    国防科大是从哈军工的导弹、电子、计算机三个系发展起来的,在当年哈军工尚未南迁时,哈工大是没法跟哈军工这些领域比的——毕竟当初哈军工从无到有,从全国抽调优秀骨干发展。而在他们隔壁的哈工大,就成了被抽调精干力量最多的单位。

    那时候,由于从苏联引进156个重点工业项目没有足够人才,哈工大从全国聚集了800壮士,在没有基础的艰苦条件下创办24个新专业,建立机电、土木、热力学等学科体系……从而一跃成为全国最顶级的理工科大学。

    后来哈军工为了发展,就不断抽调哈工大的骨干教师,更是把研究生班毕业生集中抽调。

    70年哈军工南迁,直接临时把哈工大火箭方面的5个核心专业的装备跟44名骨干教师也给划走了……

    中间的纠葛,作为国防科大的高层领导,不可能不明白。

    之前谢威抽调国防科大的骨干那是下死手的,给人感觉就是奔着要把国防科大科研团队抽空。

    这会儿说哈工大准备向外面转移核心科研项目,怎么可能?

    “有些时候,考虑问题得放眼全国……谢威虽然年轻,这小子比李瑞还老谋深算啊……人家这格局……”

    听到这话,两人沉默了。

    国防科大有一条大家都心知肚明却没有公开的原则:防火防盗防哈工大,尤其是防谢威。

    “走?事情都没办完啊。”

    第二天一大早,天还不亮,谢威就要求出发,去机场。

    秦卫东愕然地看着谢威,“你在这边的行程都没走……不是说要考察国防科大的项目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