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五章 真正的考验(2) (第2/3页)
“羽林乃国之利器,当用于决胜,非消耗之用。”
孙斌出列,拱手沉声道:“甚至在臣看来,驻守中枢之南北两军主力,亦不能抽调精锐赶赴前线。”
“一个是时间来不及,一个是要提防内外之变。”
“臣对右相国之言,多数是不认可的,但有些臣却是认可的,自前线急递奏报传至国都,有一些变数,中枢就要提高警觉了,以避免此前发生过的事再重蹈。”
此言一出,殿内出现小声议论。
很显然,有部分大臣,是认可孙斌所提的。
坐于龙椅的楚凌,看向孙斌的眼神中带有赞许。
他为何要召开这次特别廷议?
一个是就核心中枢决策层的角度,让所有人知晓前线战况到底怎样,孙河又是出于何等考虑下,才使得战局一步步朝眼下所推进的。
拿到前线急递奏报,获悉前线整体动向及战绩时,楚凌就知孙河是何心理下,才决意这样做的。
这在孙河看来,是一场没有退路的仗,是他无论如何都必须打赢的仗,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扭转他个人与家族所承受的质疑和压力,才能真正稳固其在中枢及军中的地位。孙河深知此战若胜,功归社稷,名留青史;若败,则万劫不复,连带中枢动摇。
因此,他不惜以自身为饵,布此险局。
紧密围绕这一点,参战的南北两军所派精锐,戍守东域的边军精锐,特别是主要统兵将校,包括征东大将军王昌在内,明知孙河有上述思绪下,却仍选择全力配合,甚至甘愿承受巨大伤亡来换取战局转机,一个个又是怎样的想法?
闹不清楚这些,即便中枢做的再多,到头来都可能是一场空。
而紧密围绕上述所提种种,中枢在洞察了这些后,应当去做哪些部署与调整,而针对于可能出现的风波,甚至是变数,中枢又当做出哪些应对之策,方能稳住全局,在这大背景下对应有司该具体去做什么?
战争机器转动起来,这代表的可不是奋战于前线的精锐,往返于各处的输送力量,更是地方有司、中枢有司要在这过程中当做到什么!!
楚凌是为大虞谋划了许多战事,而后续这些对外征伐,会配合着内部的改革,还有地缘局势变化开启,这必然会使很多人战死。
打仗,不可能不死人。
且死的多数是底层。
羽林,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给万千底层一个机会,哪怕他们战死了,可他们的名字会被刻在英烈碑上,他们的子嗣会被恩养,他们的亲人会得抚恤与尊重,他们的牺牲会被铭记,而非被遗忘。
这不是做给死人看的,而是做给活人看的。
唯有让生者看见希望,死者方显荣光。将士奋勇杀敌,不仅为家国大义,更为身后亲人能有依托。抚恤到位,功过分明,军心才能稳固,征伐才有根基。中枢当以此为纲,完善军功爵赏、遗属安置之制,使得对外征伐大计得以持续推进而不失人心。
楚凌不打无准备,无意义之战。
上战场死人可以,但不能随便死。
大虞儿郎的命,还没低贱到这种程度。
“定国公之言,臣附议。”
韩青走上前,作揖拜道:“陛下,当下要确保的是后方安稳,是前线保障,特别是前者,如果有别有用心之辈,于暗中打探到什么,真要动了心思,将其散播开来,恐此战谋划之初所忧种种,就将成为现实了。”
“陛下,臣有本奏!”
韩青话音刚落,刘谌就从人群中走出,这引得不少人生出几分诧异,这个时候,刘谌凑什么热闹?
“讲。”
楚凌言简意赅道。
“自数月前,朝野间出现多股舆情,以此煽动民心,挑动是非,致使中枢被置于非议之下。”
刘谌拱手朗声道:“臣查实,此等舆情背后,皆有细作煽风点火,更有地方豪强暗中推波助澜,意在动摇国本。”
“其中有一股势力,与自东域迁至京畿的群体有关,而臣在命人细查之下,尚查出其中有一批奸佞,竟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