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三章 奏报抵,全朝惊 (第1/3页)
对于钱袋子,楚凌是极为看重的,因为有太多的谋划部署需要其来支撑,以起到四两拨千斤之势。
作为大虞天子,执掌生杀大权于一身,楚凌当然可以随意调拨国库以充私用,然而楚凌却没有这样做。
因为楚凌知道这个口子一旦开了,则会带来无穷无尽的隐患,甚至将他的整个布局拖进深渊之中。
故而自他执掌权柄,逐步掌控朝堂时,就明确了内帑、国库的界限,两者是不能有任何混淆的。
让左仆射萧靖兼领户部尚书,就是让其管好大虞的国库,有涉及国计民生之要务,经有司流程审批拨付便可。
当然楚凌也知国事繁杂,靠进项有损的国库来支付所有,是不可能也不现实的,故而在遇一些事时楚凌会从内帑拨付,当然这不白给,是需要偿还的,楚凌要用一个较长周期使大虞上下明白一项规矩,即国朝国库、天子内帑乃是两立之制,不容混淆私用。
内帑可借支于国用,然必立券归还,以昭信于天下,如此一来既可应急权变,又不坏法度根基。
这既是断了外朝某些文官念头,同时也为后继之君明确不可因私抽公,内帑就是内帑,国库就是国库。
也是这般内帑进项不止皇庄所得、抄没所得等常规进项,在楚凌的有意安排下涉及边榷竞拍、特别营建、皇商进项等被逐步增扩,后续楚凌还会将一些进项,暂时性纳归到内帑体系下。
如矿税征收,新币铸税,海关进项等等。
毕竟上述所涉种种,与楚凌谋划的改革是紧密关联的,楚凌需要以专管方式,确保上述财源能真正收上来,并用于关键领域的定向投入。
这些财源虽暂归内帑,实则为国家长远布局蓄力,待制度稳固后再逐步纳入国库常轨。
对于个人享乐,楚凌是不太在意的。
低级趣味无法满足他的精神需求,他想要的是权柄在握、运筹帷幄的掌控感,是天下大势尽在股掌之间的谋局之乐。
待到勾勒的蓝图,逐步在大虞成为现实,涉及到国库、内帑这块儿分界,楚凌会用他的方式彻底铸牢,此举与其他制度运行影响下,形成一套相互制衡、彼此支撑的治理体系,可保大虞数十载内无忧。
至于他离开的数十载后,大虞会有怎样的变化,是向好,还是向坏,就看后人的智慧与魄力了。
他能够将本朝管好,并以所铸体制影响后续数十载,就已经是极限中的极限了,毕竟制度再完善,终究需人执掌。
真要到了后面,发生什么有变之事,这也不是他能去干涉的了,不过真到那一步,楚凌的后手就会发威了,可惜那些不是他能亲眼看到的,楚凌同样不知,这会给大虞,给这片土地,带来怎样深远的巨变。
“哗…”
纸张翻动的声音,在大兴殿内响起,楚凌聚精会神的御览着奏陈,眉宇间时而凝重,时而舒展。
坐于锦凳的暴鸢内心忐忑,一向沉稳,刚正不阿,被称为暴铁头的他,此刻却像极了等待张榜的学子,这是暴鸢许久没有过的。
对这一版《大诰》,天子是否会满意?
这是暴鸢想的最多的。
自领下这一差事后,暴鸢极大的精力与时间,都放在编撰《大诰》之上,字字推敲,句句斟酌,不敢有一丝懈怠。
特别是牵扯到一些具体案件,暴鸢更是反复核查卷宗,务求事实无舛,因为暴鸢太清楚《大诰》之中敢有丝毫纰漏,势必会对社稷,对律法,对中枢,对有司带来深远影响的。
参与此事的,除却他本人,萧靖以外,暴鸢还挑选了一批人参与,这都是他精心挑选的干练之士,皆以严谨著称。
当然对这些人所涉,暴鸢也只透露了有限的内容,仅使其知悉分内之事,以防消息外泄。
编撰过程始终在严密管控下进行,所有成稿须经他亲自核验,站在多角度反复推敲无误,方会汇编进《大诰》之中。
正是这也,使暴鸢对朝野间发生的一些事,没有像以往那样有事必上,例如陵邑营建一事,尽管不征发徭役,采用以工代赈,但此事所涉太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