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章 正统七年(4) (第3/3页)
太祖很像,喜开疆扩土,当然,今上的处事风格,与太祖还有一些不同,而这不同,倒是挺像太宗的。
“这仗,有你打的。”
见曹肇不言,李鹰继续道:“而且这仗,以后绝不小,也不会少,不然陛下怎会颁旨在三大将军府所辖兴屯呢,这明显是在减轻后勤压力。”
“北疆一带的流民,灾民,还有破产自耕农,源源不断汇聚过来,而新募兵卒多是从他们之中挑选的,这一批批历练下来,你觉得以后的主力是谁?”
“可这跟咱们也没太大关系啊。”
曹肇回道:“历练出来的,多集中在拓武、灭虏两大将军府了,征北大将军府所辖多是新卒,关键是此前为了照顾他们,多数还都拨给他们了。”
“你他娘的动动脑子。”
李鹰瞪眼道:“先前是为了维稳,为了大局,所以才优先拨给他们了,现在呢,他们都能立稳脚跟了,东西两线局势不差。”
“这后续要给他们补充,难道就不能要他们给些精锐?别忘了,在北三大将军府,临设募兵权,陛下可只给了征北大将军府,拓武,灭虏可都没有。”
“是啊!”
曹肇伸手道:“宗宁、昌盛他们是牛,是时不时的能出兵跟北虏交手,但这也无法避免出现损伤啊,这就是机会啊。”
“所以别他娘的抱怨什么。”
李鹰继续道:“眼下帮他们,就是在帮咱们,看着吧,等到东吁的仗结束了,征北大将军府的募兵权,也就没了。”
“其实我是希望北虏动的,这样北疆一带就紧绷起来了,如此前线出现战事,只要能挡住北虏兵锋,不出现两线作战的大忌,很多事都能去做的。”
“真等募兵被中枢收回,等真要出兵的时候,需要咱们上的时候,却他娘的没有满足陛下的预期,等着吧,咱们算到头了。”
“那还说什么,练吧。”
曹肇摩拳擦掌起来,“能打仗好啊,陛下在军功方面可不吝啬,底下一帮子可都眼巴巴的看着呢。”
李鹰没有接这话茬。
过去这一年多,他一刻都不敢懈怠,除却有本职所需外,更多的是做给天子看的,他可不希望天子对他的印象有什么不好的。
毕竟天子观人,不止看战功,更看重忠诚与勤勉。
勋国公一脉跟先前比起来,那是有些回落的,毕竟在西凉一带的影响,随着辅国公刘雍上任,已大不如前了,都是国公,都是加了柱国衔,都是有一大帮子要提携的,不可能你人走了,剩下的还跟先前一样,这到哪儿都没有这个道理。
所以勋国公的根基,就逐步朝北转移了,特别是打了北伐一战后,他那帮兄弟,多数都在北疆落职。
当然李鹰也知道,这是天子有意为之的,如果没有天子的默许,哼,有些事可不是你想做就能做的。
军中的洗牌与重组,是不像中枢那样的,在天子有意安排下,这是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推进的。
透过上林一系,羽林一系的崛起就能看出一二。
更别提在中枢的南北两军,还有从各地抽调的精锐补充进的上林军,这些都是绝对忠于天子的精锐。
所以之后的仗,不是你等着打的,这是需要去抢的,而这个抢,可不像太祖朝那样,谁嗓门大,谁就能抢到,这需要沿着天子所指方向,在这期间有好的表现,才行,不然什么都轮不到你。
勋贵在军中影响力是大,但那又能怎样呢?
对外的仗一旦打响,可是又有新的勋贵出现的,届时新贵崛起,旧勋未必能保其位。故战功当自奋而取,非坐待可得。
楚凌就是用这种很实际,很实在的方式,来约束军队的,使军中那些派系,一个个都知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更明白谁才是真正掌舵之人。
他不兴大狱,不动刀兵,却以战功为绳,以恩赏为饵,悄然将兵权收归中枢。
诸将欲求寸进,必先俯首听命,此乃阳谋之局,纵有千般计较,也只得在彀中前行。
听话怎样都好说,不听话什么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