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章 肃反 (第1/3页)
光化元年三月二十六,李瓒、李仁美等部押解俘虏抵汴。
汴军在潼关溃去后,一些人跟了朱友裕,欲下江南。
这部分已在伊水被歼灭,俘得七千余。
剩下的人马散得满地都是。
二李沿着陕、河南府、郑州一路打击招抚,收得五万多人。
还有诸多乱兵没接受招抚或没接到消息。但已不足为虑,等统治深入中原州县,自会烟消云散。
大军靠近酸枣门。
聚集在四下的汴人士民和溃兵认出队伍里一些番号的汴军时,愤怒地用土块石块狠狠砸过去。
大战至今,哪一家没被抓过徭役,掳过人?
如今的千疮百孔,既是拜朱氏父子所赐,也是汝辈甘心为其所用,助纣为虐所致。
与士卒一同押来的,还有不少官吏将领。
将军们和士人们将被囚车框住的头使劲下压,试图不被打到脸。
一刻钟的路程,在二李的默许下,整整走了一个时辰。
直到在大军酸枣门外停下,不知多少人才终于忍不住吐出了一口血沫。
“你这狗东西,若非尔辈无能,大梁朝怎会落得今日?”
“杀材,是谁拥着少帅弑父杀君?是谁在洛阳城里和自己人火拼,大开杀戒?又是谁……”
“你放屁!”
“你们看,城门上吊的是甚?是不是大郎?”
“都烂了,鬼认出来。”
“他不是要南下么?”
“这么快就给李皇帝逮住了?”
“楼上那个绿衣客,样貌身形好眼熟,是李皇帝耶。”
唰唰唰!
一阵脆利鞭响,及时打断了分锅大会,蓬头垢面的一个个脑袋上顿时长满血痕。
“都消停些!听得俺心烦,要了你们的命!”
军卒一路上可没少抽他们,众人都知道厉害,悻悻的闭了嘴。
“整顿好行列,就地坐下!”军卒们在人群里走来走去,传达命令。
李瓒、李仁美滚鞍下马,快步入城,拾级而上。
门楼上,一服绿衣的圣人已经负手安立。
“圣唐大将军兼天安军节度使臣仁美拜见大圣!”李仁美撩甲下拜,惶恐道:“上谕君臣并力伐梁,上追朱大,臣等取汴州,不意大圣除贼入汴日久,臣等才到。”
“大军行动,迟缓是正常的。”圣人回身道:“坐吧。”
“谢大圣。”
“河南府、郑州安妥了么?”
李仁美具答经历。
“杨守亮没什么动静吧。”
李瓒冷笑道:“那厮是有贼心,没贼胆。俺们留了一万军盯着他,乖得紧。”
“甚好。”圣人心下稍安,点点头。
这个人,容他以后慢慢处理,当务之急是摆平中原。
“受降多少?”圣人又问。
“五万多。”李瓒想想道:“粗粗甄别了一下,一半以上都是叛军近来补的百姓和这两年拉到汴梁的各州团练等等,没费什么功夫就收编了。”
“补的新兵和团练就地放了。”这事是他早就想好了的,随着形势由求存乞活转为求治,继续像以前那样对俘虏持高压政策不行了,圣人道:“武夫按惯例,让他们自己三抽一处死。估计还能剩万把人,等我俘虏的汴军整顿后,一起编为一军。”
“大圣。”李仁美迟疑道:“桩桩件件,中原人之不附我久矣。苟无大圣,恐天下已为其为朱温所窃。如此网开一面,未见其妥呀。”
李瓒也同意,说道:“这些百姓里,的确有很多是强征的,但自愿从军也不在少。朱氏父子祸乱天下,此等刁民未能报怨于朱,而屡怨叛于我。不给他们一点好看,还以为我辈弱不禁风!今若掩杀干净,则永诀后患,以诫四方。”
“十户之家,必有忠信。”圣人拍拍两人肩膀,笑道:“亦有忠义一时胁从者,岂可尽诛?照你们这么说,干脆把中原人杀完算了,反正都给朱氏父子出过力。”
小惩大诫,清除最坏最野的,改造能挽救的,本就是应有之义。
“陛下宅心仁厚。”李仁美拜道:“那将领和官吏——”
“文官杂吏先关起来,等朝廷到了,让他们办。”
朝廷已经在路上,只是因为拥着他的妃主子女们,走得慢。
说完,圣人望了望城市一隅,张惠应该已经在肃反了吧?
对汴军肃反是早就定好了的事,考虑到二李麾下还有大量俘虏,所以他们到了,今天也就是肃反的日子了。
“将领……十将及以上的,送到绿竹校场。”
“遵旨。”
……
绿竹校场在汴梁城西北一处毗邻内城的地方,原是负责朱温安全的长直军的驻地之一。是一个四面包围,开十二门以便迅速出入结构的大院。中间是大片夯实的石砖空地。四周墙下是班房、武库、草靶场等设施。因东墙外有竹林,故名绿竹。
今天一大早,校场上就春日融融。
三月之尾,春夏之交,天时已经回升得暑气可闻。辽阔的场地并没有几颗成荫大树,虽说是出于防火防刺探的必要之举,但太阳一大,就会造成热浪滚滚,站不住人的问题。
但现在站满了人。
天还没亮,水无生奉命带着数百兵从西墙一门先入校场,控制了西墙。其他口子,郝祚杨癸等人也陆续赶到。最后,在伊水被抓的降兵降将被叫来。
王彦章巡视全场,只见人如林,只是降军没有披甲执武,所以看上去没甚气势。
张仙、慕容章等大将在正前方,被一众甲兵环绕,许多骑骡的军官一面喊着一面出入,嚷嚷着汇报着军务。
画面似曾相识,王彦章想起几年前还在衙内做小将时,也经常这样远远地看着庞师古、张存敬他们出征之际比这威风数倍的做派。
但现在,王彦章只是看着张仙他们,已经没有了敬畏的心境。
哒哒哒,就在这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