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二章 :遭殃的俄国 (第2/3页)
问题对于现在的俄国来说是很难解决的,至少这场战争结束之前,俄国是无法解决后勤和贪腐问题的。
反倒是这次战败的指挥官第三集团军总司令,对尼古拉二世来说一道命令就能够解决他。
没有过多犹豫,尼古拉二世立刻下令,立即罢免第三集团军总司令的职位,并且将其押送回圣彼得堡审判。
至于第四和第八集团军的总司令,虽然不会被罢免职位,但也因他们的糟糕表现,得到了尼古拉二世的严厉斥责。
尼古拉二世还勒令俄国前线的各部队,未经许可的情况下,不得再有任何私自撤离的行为。
哪怕打到全军覆没,也不得因自己的胆怯退缩,而导致身边战友的侧翼面临危险。
除了斥责之外,尼古拉二世还向第四和第八集团军下达了命令,要求他们即刻对德国军队发动反攻,不得让德军趁着俄军后撤之际,全面接管之前的防线。
至于最开始溃败的第三集团军,因为集团军内部大多都是新兵的原因,尼古拉二世倒也没有指望他们。
只是让第三集团军作为第四和第八集团军的预备部队,准备随时支援两个集团军。
好消息是,原本俄国三个集团军驻扎的地方,凭借着河流和山川之险,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德军的行进速度。
虽然德军在这片地区没遭遇什么像样的抵抗,可大规模的德军也始终无法快速的前进,只是初步占领了原本俄军的防线而已。
在俄国政府的命令之下,第四和第八集团军在接管了第三集团军的重武器之后,又开始向西进军,逐步接管了最靠近后方的防线。
这也导致前线逐渐稳定了下来。虽然还是有大片的土地被德军占领,但至少局势不会崩盘,还是能够继续依托地形和防线,对德军的进攻进行阻挡的。
局势是稳定下来了,但对俄国来说,这样的局势是稳定不了多长时间的。
虽然接管了第三集团军的重武器,但在仓皇逃离的过程当中,不仅第三集团军遗弃了大部分重武器,就连第四和第八集团军,也被迫放弃了部分重武器。
这也导致俄国军队的重火力武器更少,面对德国军队的火力压制,俄军方面只能采取龟缩防守的策略,时不时打个两枪证明自己的存在。
在这样的情况下,俄军无法对德军造成太大的伤亡,德军的火力压制却能给俄军造成极大的杀伤。
从前线俄军的战报也能看出双方伤亡的巨大差距。第四和第八集团军加起来的每天伤亡,已经高达上万人。
虽然其中相当一部分伤兵在经过简单的救治后还能继续投入战斗,但那些死亡或者受重伤的士兵,也是俄军实打实失去的战斗力。
在沙皇尼古拉二世、俄军总司令尼古拉大公以及西南方面军总司令伊凡诺夫的三重命令之下,俄军确实不敢后撤一步。
但大量军队待在前线上,伤亡也是非常吓人的。纵使俄国拥有欧洲最多的人口,也绝对无法长期承受如此巨大的伤亡。
为了自救,尼古拉二世只能选择从其他地方调动兵力,就比如和奥匈帝国的前线。
之前也提到过,俄奥边境双方各自拥有上百万的军队,这些军队的战斗力还是比较可观的。
既经受了战火的洗礼,又没有承担太大的伤亡,军队战斗力在整个俄国军队的体系当中,算得上是中上水平。
正所谓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虽然这些军队战斗力相较于法德西三国的精锐军队来说不值一提,但也比俄国目前的大部分军队要好上一些。
将这些军队部署在和奥匈帝国的前线明显是浪费了。如今的奥匈帝国被协约国多个国家围攻,明显腾不出手来对俄国发动进攻。
换句话来说就是,俄国只需要在和奥匈帝国的前线采取防守姿态,就能确保前线无忧。
如此一来,和奥匈帝国的前线至少能够节省50万的军队,将这些军队向北调动,倒也能勉强补足之前第十集团军和现在第三集团军惨败的空缺。
想到这里,尼古拉二世坐不住了,恨不得立刻就能将这些军队调往德俄前线。
不过在调动这些军队之前,还是需要和巴尔干战场的协约国诸国打一声招呼的。
一方面是因为这么做有可能影响巴尔干战场的局势,毕竟奥匈帝国在得知俄国调动军队的情况下,肯定也会调动军队防守南部边境。
要是不提前通知协约国盟友,会让俄国的行为看起来有些像坑队友。
更重要的是,目前的俄国明显是有求于法国和西班牙的。但凡没有法国和西班牙的支援,俄国绝对不可能坚持这么长的时间。
在新一轮召开的协约国内部会议上,俄国代表就提到了俄国关于调动和奥匈帝国边境的军队的计划,并且希望协约国各国能够提前做好准备,避免应对不及。
对于俄国调动军队的行为,法国和西班牙并未表达反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