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应措密旨王君廓 (第2/3页)
这些,且也都不必多说。
不论什么客观原因,对离石郡的处理,晚了李世民半步。
然事已至此,当务之要,不是懊悔,是需迅速解决眼前问题。
李靖恭谨回答,说道:“陛下对策极是,刘公所虑之太原或会出援夺占渡口之唐军,须当分兵阻击,亦然是也。唯臣之愚见,却舍此,尚有一虑。”
“药师何虑?”
李靖说道:“陛下,王君廓虽智勇,所部敢战,然步骑只四五千数,占守渡口的唐军步骑合计已达两三千,段志玄、翟长孙固非伪唐大将,皆悍勇之士,其若据营固守,只凭王君廓部,恐不易溃之。诚如陛下适才所言,非得与刘季真部合兵不成。可又若与刘季真部合,兵力自足制胜,却又不可不虑,刘季真未必肯尽力死战。万一临阵观望,则臣恐王君廓部反陷危地。”
李善道摸着短髭,沉吟了下,问道:“药师,有何解此虑之法?”
“敢禀陛下,可先调龙泉郡部分驻兵,继从王君廓入离石,以壮其声势;及再调精锐一部,抓紧疾赴离石,为其后援;并传令旨一道与刘季真,恕其渡口失守之罪,温言抚之,使其内安,赏爵激之,促其愿战,如此三策并施,外示军威,内固其心,则刘季真或肯尽力矣。只要其无异心,肯愿死战,以君廓之材勇,必可克复渡口,尽歼段志玄等守渡唐军!”
李善道当机立断,说道:“药师此策大善!”
即综合刘黑闼、李靖两人的建言,令薛收草拟令旨,令龙泉守将王行本在保障龙泉沿岸河防无碍的前提下,分兵数百到千人,号称五千,北上与王君廓部合兵;令苏定方领本部步骑,即日出营,星夜兼程,亦往离石郡与王君廓部合兵;又令刘季真出兵,使晓谕部众,同心戮力,从王君廓节制,共夺渡口,许以克复渡口之后,不吝厚赏。同时,令西河守将刘十善出兵,大张旗鼓,进迫太原,以做牵制,逼使太原唐军不敢往助段志玄、翟长孙等部渡口唐军。
针对夺回离石郡渡口此战的部署既定,各道令旨既拟。
李善道又令拟旨给还在围攻雁门城的高曦、魏刀儿等部,令加紧攻势,务必尽快将雁门攻克。
此外,又令驻在太原郡南界边县平城的宋金刚率兵北上,兵分两路,一路可为偏师,虚张声势,直逼太原东面,与刘十善军成掎角之势,以进一步压迫太原唐军;另一路为主力,由宋金刚亲统,北进雁门郡,援助高曦、魏刀儿等部,与程咬金、甄翟儿部夹击刘武周援兵。
——在给宋金刚的令旨中,令宋金刚兵到雁门郡之后,可暂从高曦节制。
因宋金刚的能力、战功、资历,在汉军诸大将中都是上选,且他与高曦不熟,李善道细心,为避免宋金刚不快,在令旨中,详细地向宋金刚解释了一下,为何让他暂从高曦节制的原因。盖因雁门郡此战,以速下雁门城为要,雁门县城此处是主战场,而高曦为围城主将,故诸军须从高曦号令为先,方可统一调度,进退同节。令旨中,李善道言说,“战事紧迫,调度宜专,非轻将军之威也。待得雁门既克,诸军协同无间,自当各依功绩叙赏,将军勿疑。朕所倚重,始终如一。将军宿将知兵,必能体谅此意,望将军以大局为重,奋勇争先,共成大功。”
一道道令旨拟毕,李善道看过,落印加盖,就如雪片般传向各军。
李善道昨天才到的临汾,他率来河东的四万余主力,部分还在绛郡,遂又再给未至临汾之各军传旨,令加快行军,限期抵达临汾集结,不得延误。又密遣细作多路,时刻探查李世民、李建成,主要李世民部主力唐军的动态。并给秦敬嗣再传令旨,令李建成所率之唐军部至陕县、弘农郡后,不需出战,只需坚壁清野,固守城池即可,待河东局面稳定,再候令旨差调。
……
各道令旨下达、送出次日,这天夜间,又得刘季真急报一道。
他报称:“臣闻渡口失守,即调精兵四千往夺,贼有丰备,突袭未成,反遭伏击,折损百余。”向李善道承认自己的疏忽错误,自请罪责,“臣因疏防,致令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