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0章、别忘了那一门双至尊里还有一个呢 (第2/3页)
权力争夺而导致的僵局与内耗,在座不少人听了,心中不免泛起一丝复杂的滋味。
当有人隐晦地问及他对长安近日气氛的看法时,张朔哈哈一笑,晃着酒葫芦:“老夫一介画痴,兼领些案牍劳形的俗务,只看得懂笔墨浓淡,哪里看得懂这帝都风云?只是觉得这雨绵绵的,未免有些气闷。不若我西域,天高地阔,纵然风沙扑面,也觉心胸为之一畅!”
他说话这通夹枪带棒的,在座的哪个不是人精,闻言虽是有些不喜但无奈人说的又是事实,叫人无法反驳,倒是被人给说了个哑口无言。
这次赏菊会后,张朔依旧保持着“半公半私”的状态。
他以大魏尚书令的身份,礼节性地拜会了李唐政事堂的几位宰相,就两国商贸、边境管理等常规事务交换了意见,态度谦和,公事公办。
但在私下场合,他依然是那个风流倜傥的文坛魁首,流连诗会,主持文宴。
然而,他那些关于西域建设、关于“立规矩、明赏罚、共谋利”的言论,却随着他的影响力在长安的士大夫圈子中悄然流传。
一种无形的对比在形成:一边是西域那充满活力、规则清晰、前景广阔的新秩序,另一边是长安眼下因权力更迭不明而带来的停滞与不安。
这一日,张朔在府中设宴款待几位来自江南的故交大儒。
酒至半酣,他命人取来一套精美的西域琉璃酒具亲自为客人斟酒。
“此物乃龟兹巧匠所制,其法源自波斯,又经我浮梁工匠改良。”老张把玩着晶莹剔透的酒杯,感慨道:“可见这技艺、文化唯有流通交融,方能推陈出新,愈发精进。闭门造车,固步自封,终非长久之道啊。”
他这话,似乎是在说器物又似乎意有所指,几位大儒皆是饱学之士,如何听不出其中弦外之音?联想到如今李唐朝堂对外隐隐流露出的排斥与警惕,不由得暗自点头。
这些言行,就如如同春雨,润物无声,加上他在文坛的影响力和本来就跟河洛学子们的熟悉程度,一时之间可谓满城风雨。
他没有一句指责长孙无忌,没有一句干涉李唐内政,却通过展示大魏在西域的治理成效和开放姿态,无形中抬高了合作派的声音,也给那些反对长孙无忌一味保守僵化政策的人,提供了某种道义和现实上的参照。
这让长孙无忌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
这种压力并非来自直接的对抗,而是来自一种无处不在的对比和质疑。他发现自己惯用的权术手段,在张朔这种看似不着边际、实则处处占据道义高点和现实优势的文化输出和理念渗透面前,有些难以着力。
之前长孙无忌还只是觉得这张仲春不会比夏林更难对付,但现在看来他与那夏狗分明就是一文一武,两人都不是什么省油的灯,但凡叫他再在这里溜达几日,长安城还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
“吩咐下去。”长孙无忌对心腹道:“那些与张朔过往甚密的官员,找个由头调动几个去闲职,叫他们知道知道我的态度。还有,加紧对秦王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