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红楼之扶摇河山 > 第七百九十八章 情祸生怨偶

第七百九十八章 情祸生怨偶

    第七百九十八章 情祸生怨偶 (第3/3页)

还偏生送宝玉四书五经,这做法当真火燎燎的,看着就有些稀奇。

    据此看来,夏姑娘也是位诗书闺阁,心中看重读书科举之事,也算路数挺正的姑娘。

    她知道宝玉不喜读书,却还要明着送书经勉励,看的出她这人主意很正,性子也像是要强的。

    宝玉娶这样的媳妇儿,也算是一种福气,就看他能不能受用了……”

    贾琮有些惊讶黛玉的剖析,即便他知晓夏金桂的性情,也不得不承认,黛玉这番话丝丝入扣,半点不嫌违和。

    只是他多少有些困惑,夏金桂竟会是诗书闺阁,还有劝夫科举的心志,这实在有些不合画风……

    如果林妹妹推测都是对的,不爱读书的宝玉,娶了性子凶悍泼辣,热衷功名的夏金桂,那将是何等情形。

    他想到某种怪异可怕场面,忍不住打了个寒颤,也不知将来会闹成什么样

    他有些庆幸今日把话说破,不然宝玉成亲后还住西府内院,偌大荣国府必定天翻地覆……

    贾琮笑道:“妹妹看起来柔柔弱弱,其实心思机敏过人,看人断事十分了得,骨子里可是个厉害姑娘。”

    黛玉听了秀眉微蹙,有些不满的说道:“三哥哥,夸人家姑娘厉害,可不是什么好话。

    我对三哥哥很差吗,也从没欺负过你,拿这等话来歪派我。”

    贾琮笑道:“是我说错话了,妹妹这不叫厉害,这叫冰雪聪明,兰心蕙质,姑娘里头一等一的好。”

    ……

    黛玉被夸的俏脸粉红,微哼一声,说道:“你就会说好听的,也不知是不是真心的,更不知和那几个说过。”

    贾琮笑道:“我日常进进出出,就你们姊妹几个,难道还能和其他人说去。”

    黛玉明眸一转,说道:“三哥哥,前些日子你和宝姐姐总一起合计,听说薛家要租铺子给鑫春号。

    这件事情如今可办妥了?其实这种事该薛大哥操心,倒要宝姐姐姑娘家亲力亲为。”

    贾琮叹道:“我们贾府的女儿家,好像都是一种种性。

    三妹妹事事得意,偏环儿是个不争气的,三妹妹才大环儿几岁,还不是为他操碎心。

    宝玉这等荒唐可笑,就有个大姐姐为家业不倒,一个人在宫中支撑十年。

    薛大哥不要说操持家业,不给家里惹祸就算不错,宝姐姐担心家业败落,才想出租铺子的法子。

    办事的方略书信,好多天前就寄往金陵,事情是请薛二老爷料理,说不定如今办的差不多了。”

    ……

    金陵,薛家老宅。

    二房宅院主房,薛远经过几天药汤调理,女儿宝琴的细心服侍照料,病情已好转许多。

    虽冬日凌寒难消,但院子里阳光普照,晒在人身上暖洋洋的。

    薛宝琴让丫鬟搬来一张躺椅,摆放在檐下向阳处,让父亲靠在躺椅上晒太阳。

    薛远身上盖着一条驼绒薄毯,在阳光中微眯眼睛,显得颇为惬意。

    宝琴穿着淡蓝绣折枝菊花交领长袄,白色宫绣长裙,正坐在一边给父亲烹茶。

    冬阳温煦照耀,她胸前八宝璎珞金锁,闪着明艳灿灿毫光,愈发衬得俏颜如玉,风姿绰绰,美不胜收。

    此时,院外进来个清秀少年,十六七岁年纪,衣履整洁,神情恭谨,还有几分风尘仆仆。

    说道:“父亲,我刚从姑苏回来,上回你叫来蒋家婆子问话,对评事街老铺的账目,颇多疑虑。

    其中上等绸缎一项,进出账目的行价市价,与外头常情多有偏差。

    我按父亲的吩咐,这几日去姑苏查访进货,薛家铺子所用上等姑苏绣缎,都从姑苏几家老字号绣坊进货。

    其中评事街老铺都从吴家绣坊入货,这家绣坊是姑苏几十年老字号,入姑苏城稍许查问便能找到。

    我用了父亲的拜帖,借用吴县县衙的关系,查看了吴家绣坊的老账。

    从去年三月到今年十一月,评事街老铺从吴家绣坊七次进货,每次进货都比正常行价高三成。

    我按父亲教的法子,暗中使了一笔银子,让县衙中人暗中讯问,绣坊的一名管事吐露实情。

    评事街老铺每次高出三成行价进货,其中一成分润绣坊掌柜,另外两成应该被蔡老掌柜侵吞。

    且评事街老铺的绣缎出货价格,又比其他店铺低了一成,所以日常表面生意十分兴隆。

    但年终生意核算结果,却比往年盈利还低许多。

    儿子仔细算过账目,光吴家绣坊的绣缎来往账目,这一年多时间便有四千多两亏空。

    评事街老铺往年一年盈利,也不过万两银子左右,如今这般折腾下来,年终账目上只能薄利不亏。

    伯娘和堂姐远在神京,不明行情,只看账本,即便觉得不妥,也难以窥探其中究竟……”

    薛远气得脸色发红,将手中茶盅痕摔在地上,发出尖利的破碎声,将一旁的宝琴吓了个哆嗦。

    厉声说道:“好一个蔡荣惠,平日道貌岸然,薛家待他不薄,背地里却干这种下作勾当。

    江南中贫之家一年耗费,十两银子就够养家糊口,四千两银子够养活一个村落。

    蔡荣惠这不是小恶,乃是大奸,这还是绣缎一项,如果深查下去,只怕亏空更多。

    评事街老铺有这等龌龊,其他老铺只怕多少难免,非得杀一儆百不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