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三元 (第2/3页)
,却愿意把他引荐给说话有分量的上级。
    或者说,大冬天的豆苗,总会引起一些关注。
    品尝的时候,上级好奇问一句,很快就会知道余阳。
    大伙再在饭桌上闲聊几句,比如豆苗赚钱、卖豆苗还债救父……
    上级再好奇问一句:为什么救父?
    校官或路政,回曰:他父亲怎么怎么……
    至于上级了解之后怎么想,就不是校官和路政能左右的了。
    这要看余阳在上级心中的份量。
    ……
    是夜。
    领导们相继返回县城。
    张海履行承诺,给了老韩,还有半挂的东家,总计5万块,又拿出2万压惊。
    余阳作为中间人,提供了1000筐豆苗,收到货款9万块。
    这让张海很是羡慕。
    或许相聚就是缘。
    半挂东家得知张海在搞民间贷,当场邀请入伙。
    当然,不是放贷。
    是半挂东家所在的拳铺,遍地都是挂车,他和老韩需要资金。
    张海和其手下,恰好又都会开挂车,哪有不同意。
    于是老韩的豆苗运输队,整体实力翻了好几番。
    至少张海确实有钱。
    而高速受损的两辆半挂,原本需要拖车,却被八十多个壮汉,硬生生抬下了高速。
    然后推到农机维修店,叮叮当当,暂时修好了。
    至少可以开回拳铺,进行大修。
    留在高速上的豆苗,则被半挂东家喊来的另外两辆半挂拉走了,跟大哥开走的半挂,在下一个路口汇合,继续前往京城。
    这姑且也算是没有违背领导们的意思。
    张海和小弟们,跟老韩,还有半挂东家,留在十里营。
    等拳铺派来新的半挂车,装上1000筐豆苗,再做打算。
    或许前往京城,或许前往津港,也或许前往东山府。
    但这也给余阳留下一个急需解决的难题。
    那就是包装。
    编织筐锁不住水分,自家又不愿意用装化肥的塑料袋。
    思来想去,只能用泡沫箱。
    然而这年头的泡沫箱,跟未来不一样。
    仅一个装雪糕的保温箱,就要七八十块钱。
    如果不用保温箱,只用简陋的泡沫箱,豆苗装进去,搬运不了几次,泡沫就会粉碎掉。
    哪怕在外面缠满胶带,承重力也十分有限。
    如果用质量好的泡沫箱,成本又太高。
    “看来,明天要跟六叔一起进城瞧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