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0章 一条简单的路(4k) (第1/3页)
“高所长,就算是现在我们正在研究的真空封闭硬盘,我们的定位精度也没有达到这个精度,还差着数量级呢。”小高所长顺便汇报一下硬盘的进度。
机械伺服精度达不到高密存储的需求,而且在这之前也没有迫切的需求,这就是高振东没有急着去折腾巨磁阻材料的原因。用不上的东西,就算是它能带来再多的其他边际利益,高振东也没有这个兴趣。
但是现在有大容量需求了,那就能尝试一下了。
但仅仅是尝试,与其他工作相比,高振东并没有在这件事情上花资源的想法,因为实在不行的时候,是可以在磁带上想办法的,而比它更重要的事,多了去了。
高振东点头表示知道了,此时他心里突然灵机一动:“所以这件事情,对你们来说其实难度很高。不过我倒是能给你们找一条路。”
如果是这个精度,那就能成立联合课题组了,顺便把另外一个方面的问题也解决一下。
机械精密运动这一块,1201厂其实能力是有限的,微米级的运动控制,远远超出他们当前的技术水平。实际上别说他们了,就算放到全世界,都是一样的。
所以并不是1201厂有畏难情绪,在等靠要,而是实际情况实在是已经超出了他们的专业领域太多。这件事情如果放到几十年后,应该是供应链要解决的事情,而主机厂只负责提出要求。
但是现在完全没有如此出色的供应链,那就只能主机厂自行解决问题。
百思不得其解的外设研究所这边,可以说是已经尽到了最大努力,但是依然没有办法。此时听见高振东说能指一条路出来,无不大喜。
这条路也许很难走,但是总比没有路强。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但是古人们也还是顺着蜀道一路走出来了。
别看高所长没有常驻外设研究所,但是他的作用,是谁也替代不了的。至于让高所长常驻,想什么美事儿呢?
“高所长,用什么技术?”
高振东笑道:“这样,你们回去找部里,就说是要和我们三分厂的七车间联合研制这个大容量驱动器,等到手续办好了,你们一起来找我就行。”
七车间,只有一个任务——负责生产光刻机。也叫光刻机车间,但是对外,只能知道七车间这个名字。
“七车间?光刻机?哎呀,高总工,你准备把光刻机的技术下放到这个激光存储驱动器里面来?”池所长作为运算所所长,是知道七车间的具体工作的,顿时感觉过上好日子了。
高振东点点头又摇摇头:“是,但也不是。不算是下放,对于你们两方来说,这其实都是新课题,算是整合资源,一举多得吧。不过他们在精密传动和控制上,的确是比你们经验多一些,能起到不错的引导作用。”
现在的光刻机虽然是可以做到自动定位,但是实际上是通过读取掩模和工件上的定位标记,反复调整来实现的,定位效率略低,而且定位精度也还差点意思,工艺暂时就在3微米上下没有进步。
虽然这个“没有进步”相比国外,已经非常先进,但是高振东决定再往上提升一下,不仅仅是制程线宽上的提升。
毕竟NMOS都出来了,那CMOS技术的大门也就随之开始慢慢敞开。而有了CMOS,现在3微米的制程无论如何都有点委屈这个一直使用到21世纪的长寿技术。
该配套升级了!至少把制程压到1微米以下。CMOS工艺和升级光刻机两边都需要时间,但是得开始考虑同步前进了。
而既然光驱要做到微米级的定位精度和连续定位,那不妨让两边结合一下。这套技术如果能实现,其性能参数,用于这个数量级的线宽工艺还是能胜任的。
所以他才对池所长说,不算是下放,因为哪怕是光刻机团队,也需要从头重新开始,控制的经验是能用的,但是技术原理已经彻底不同,至少执行机构是全变了。
高振东决定上小型直线电机!也就是光驱光头原本的驱动技术。现在肯定搞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