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九章 父皇,我要养寇自重了 (第3/3页)
   事实也确实如此。
    历史上这场战事结束,大汉撤军之后,楼兰王被俘去了长安,刘彻带着他领略了一番长安的繁华之后,大发慈悲的放了他,只让他送一个王子为质。
    结果楼兰王回去就给大汉送来了一个次子,却同时将长子送去了匈奴。
    而姑师王并未被俘,说是被赵破奴等人攻破了王城,但连个降书都没见着,大汉一撤军姑师王就又回到了王城,继续做匈奴的耳目,继续劫杀汉使。
    以至于后来李广利奉命首次攻打大宛的时候,西域依旧是匈奴的附庸,没有一个国家支持大汉,沿途小国都各自紧紧地守住自己的城池,不供给汉军粮食。
    如此等汉军好不容易到了大宛的郁都城时,几万人已经饿死、渴死、病死到只剩下了几千,再一打果然大败,不得不铩羽而归,回程途中又死了许多,回到敦煌的时候兵马只剩下了十分之一。
    所以,历史上的楼兰、姑师一战。
    虽然看似打出了汉军的风采,达到了刘彻想要的立威,但其实一点卵用都没有起到,根本就是劳民伤财的“如打”。
    刘据自然不会让这种事重演。
    他有必须留在西域的理由,亦有让大汉的钱粮真正花在刀刃上的责任,在他看来,这责无旁贷。
    “那么若是姑师左大将诈降呢?”
    赵破奴又问。
    “先切断姑师国所有的退路,兵临城下之际,若姑师左大将未策应我军刺杀姑师王献城投降,立刻下令全军强攻。”
    刘据目光一冷,正色道,
    “城破之后,尽屠姑师王族,鸡犬不留。”
    “还有,若发现匈奴人踪迹,哪怕只有一个打探的斥候,破城之后,依旧尽屠姑师王族,不留后患。”
    “欸?”
    赵破奴有点没反应过来。
    左大将诈降,尽屠姑师王族?
    发现匈奴人踪迹,也要尽屠姑师王族?
    这是什么逻辑?
    为何被屠的总是姑师王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