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2章 就怕贼惦记 (第2/3页)
游牧之民拥有一切,支配一切,农耕之民任劳任怨的劳作,最终都作了游牧之民的嫁衣,才是这世界最正常的运转模式……
在这样极端且狭隘的认知之下,游牧民族被统治时,才总会成为政权的不稳定因素。
——甚至在游牧政权内部,游牧民族也同样会成为不稳定因素!
以至于后世,游牧民族入主中原,都不忘派人会草原,把这些桀骜不驯的穷亲戚给犁个遍。
在此背景下,汉家掌握河套,河套地区的各部族最应该、最正常的反应,大致是以下这样。
——最开始,是河套地区普遍因‘汉人非但不投降,居然还胆敢主动攻击’为由而震怒,随后便是激烈的反抗!
反抗失败,被汉家强行统治后,则应该是隔三差五搞得大新闻出来。
不图别的,就只是出于不甘,而给汉家添点堵。
再过一段时间,既定事实清晰明确了,事实无法改变了,不得不接受现实了,他们才会不情不愿、嘟嘟囔囔的开始商量:该怎么和汉人谈条件,该如何保证自己在汉人的统治下,也能过上优渥的贵族生活。
反正汉人如果诚意不足,他们这些‘遗老遗少’们,是不可能乖乖被统治,甚至配合汉家治理河套地区的。
最后,汉家小小退让一步,给这些河套地区的旧贵族封个爵位,然后迁往汉家内陆圈养起来,再在河套创建新的秩序,便也就齐活了。
但现实状况却是:对于汉家统治河套这一既定事实,整个河套地区,从战争开始一直到今天,都是一如既往、一脉相承的无条件配合,无延迟滑跪。
就好比两个势均力敌,半斤八两的国家,明明是百年世仇,水火不容;
结果某一方刚占领对方的某个城镇,当地城镇百姓,就直接对敌对国家的军队滑跪了。
这说明什么?
——要么,这些百姓都是软骨头,二五仔,天生就是做叛徒汉奸的料;
要么,便是这些人在‘假装投降’,目的不是伺机暴乱,便是等待本国军队打回来时,配合本国部队里应外合,重新夺回这一座城镇的控制权。
所以在最开始,在河套才刚为汉家所有,什么情况都不明确,只是‘河套各部传檄而定’的军报传回长安时,刘荣就已经下了定论:不对劲!
十分里有十二分不对劲!
匈奴人,这是压根儿不觉得汉家在河套地区的统治,能根深蒂固、长久维序;
所以,短时间内对汉家低头、投降,不过是河套各部保存力量、保全自身的权宜之计。
一旦未来某天,缓过劲儿来的匈奴人打回河套,那这些所谓‘投降汉家’的河套游牧部族,就将成为匈奴人夺回河套最至关重要、最不可或缺的力量。
毕竟碉堡,永远都只能从内部攻破。
有了如此清晰地认知,刘荣对河套地区的掌控方式,更是十二万分的慎重。
光是驻守河套的兵力,就有博望城的朔方都尉部、北地骑都尉,以及原朝那塞驻军:北地都尉,共计一万五千兵马。
再加上河套南部的五原都尉五千兵马,西部与河西隔大河相望的西部都尉、北部都尉一万兵马;
林林总总算下来,小小一个河套,二郡只土,汉家愣是驻扎了五个野战都尉,一个骑都尉——共计足足三万人的常备野战军!
要知道自有汉至今,凡近六十年,其中至少有五十年的时间,汉家的常备野战军总兵力,都不曾达到过三万这个数字!
是全天下、整个汉室的野战军,不曾达到过三万!
哪怕到了现在,汉家在刘荣有意‘穷兵黩武’的前提下,短时间内爆兵爆了十几支常备野战军出来,但除去南北两军、羽林虎贲二卫在内的都城卫戍力量,剩下的也就是七八万——总兵力绝对不到十万!
换而言之,汉家把过去五十多年,都不曾拥有过的庞大军队:三万常备野战军,都投送到了只占据朔方、五原二郡的河套地区。
拿汉家如今的情况来说,便是十几支常备野战军,二十来个常备野战都尉部,满共十来万人,汉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