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9章 养不熟就煮熟 (第2/3页)
,几乎是完全本能的寻找亲朋好友,亦或是乡党。
哪怕到了后世,类似这样的情况也不绝于耳。
——孩子去外地上学,父母找当地的友朋亲邻托付;
——一家人外出旅游,首先想到的是当地的旧相识;
——某人入职某单位、某公司,父母首先想到的,也是‘谁谁谁的孩子也在这儿上班,你俩互相照应着’之类。
而在当今汉室,底层民众出远门,几乎只存在一种可能性。
参军入伍。
和后世大部分小国一样,如今汉室虽然算不上全民皆兵,却也有着近乎全民皆兵的义务兵制度。
男子十四岁开始参加冬训,磨练军事能力,十七岁开始准备应召入伍;
二十岁‘始傅’,开始承担纳税人的职责,并正式开始承担劳役和兵役,且必定会在二十五岁之前服两年兵役——一年戍卫边疆,一年拱卫京都。
这种时候,乡党的重要性,就会得到最直观的体现。
大老远跑去北方边塞/皇城脚下,没个人照应怎么行?
尤其战场生死之地,要是没人照应,怕是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于是,参军入伍的士卒们,开始本能的以‘乡党’为纽带报团取暖,并对同乡抱以近乎绝对的信任。
到了战场上,接收到上级的命令,士兵的第一反应绝非服从,而是和左右的同乡战友商量:咋整?
要不要听从命令,前往某地驻扎/留守原地?
虽然最终,必然会得出‘不服从命令就要完蛋’的结论,但这个商量的过程,本身就让同乡们进一步绑定在了一起。
而这种情况,显然让军队的指挥系统无法接受。
——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
但这个道理,是无法和底层出身,认知不足的兵士们讲清楚的。
但每回下命令,同乡出身的士兵们,都这么‘商量一番’,这也不是个事儿啊?
怎么办?
简~单。
直接将同一籍贯的兵士和军官,都放到同一编制下即可。
你是下邑的,你战友也是下邑的,你们的伍长甚至是你邻居家的好大哥!
伍长的命令你不听,邻居家好大哥的命令,你总不至于还不听吧?
好;
再来。
伍长是你邻居家好大哥,再往上,什长又是和你们几人,从小一起玩儿到大的孩子王。
他的话,你们难道也不听?
忘了当年,就是因为听了他的话,你们几个毛都没长齐的娃儿,才得以顺利偷看到村头寡妇洗澡的了?
继续。
再往上的屯长,你们倒是不熟,却也是同乡——村头地主家的儿子。
虽然和你们交集不多,但你们一入伍,人家就和颜悦色的把你们叫到了一起,又是好酒又是好肉,张口闭口‘出门靠乡党’。
最后更是直接大礼托付你们:战场上建功立业,就靠诸位了!
你难道还有话说?
人家也没让你去送死——恰恰相反,人家比谁都更珍惜你的命!
至于替他建功立业——砍下来的敌军首级,又不是不算你的军功?
真要说起来,凡是你打下来的军功,大头都是你的,人家只是沾个‘指挥得当’的光而已。
这么个同乡老大哥,难道你还能不听他的话、不遵从他的军令?
就这么一级一级往上——如今汉室,几乎每一支部队,无论是常备野战军还是临时征召军,无论是长安中央军还是郡县地方军,几乎都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大限度促成同一籍贯的士兵、军官报团取暖。
当今汉室的任何一支军队,一伍的四名士兵、一名伍长,共计五人,必然是同乡!
而且还不是同属一郡、同属一县,而是一村、一里,从小光着屁股一起玩儿到大的‘真·乡党’!
什长也至少要保证:和手底下的两个伍长、八个士兵同出一村,至少要做到彼此‘相知’——听到彼此的名字,能大概想起来对方的长相,以及家住那里、父母是谁。
屯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