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七章:朱允炆:全体看我!我宣布个事! (第1/3页)
    大汉·武帝时期
    “这是要削藩?”
    刘彻一眼定真。
    第一条可以说正常,毕竟有遗诏在,
    第二条就显得有趣了。
    这意思是诸王从此只能节制本府所辖兵马,地方文武官吏不准再听王府令旨行事。
    “还未登基就迫不及待对藩王出手。”
    “他是有多怕啊。”
    卫子夫想到了西晋的八王之乱。
    “可能是害怕重蹈西晋之事吧?”
    刘彻觉得有道理。
    西晋的确炸的比较彻底。
    “打草惊蛇啊。”
    ……
    西晋·武帝时期
    “能一次性就把所有藩王都得罪了。”
    “也是一种能耐。”
    司马炎看不懂这人的操作。
    全惹火了。他的威望,从这时起就受到了相当程度的损害。
    可能是自己太废了吧……
    “毕竟藩一定是要削的,而且越早越好……”
    ……
    【年轻的皇帝准备施行自己的执政计划。】
    【他罢斥了一批洪武旧臣,开始起用新人。】
    【在这批新人中,有从兵部侍郎进为兵部尚书的齐泰、有从翰林院修撰进为太常卿的黄子澄,还有从汉中府教授升为翰林院侍讲的方孝孺。】
    【朱允炆生于皇宫,自幼与诗书为伴,身边大都是文墨之士,接受的都是儒家仁义治国的那一套。】
    【这三人恰恰都是帝国的饱学之士,是书生中的道德标杆,他们的言行引领着天下读书人。】
    【在三人的引领下,朱允炆就定下了治国方针】
    【以儒治国、以礼治国。】
    ……
    大唐·高祖时期
    “这是必要的道路。”
    李渊觉得这个方针还是没问题的。
    “就洪武年间那大案套要案、要案连大案的连环杀戮。”
    “刺向敌人的同时也在刺向自己。”
    “整个大明都难说清谁人是敌,谁人又是友。”
    “那朱元璋又把功臣猛将杀了个底掉。”
    “这长于深宫的太孙不依靠儒臣还能依靠谁啊。”
    李世民不赞同。
    “阿耶,只观宋朝一例就能明了。”
    “书生治国并不缺乏飞扬之情,也不缺施政纲领。”
    “但他们缺乏的往往是一种对于全局的掌控。”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这朱允炆若是不能明辨对错,只怕位子坐不稳当。”
    李渊横了他一眼。
    “用你说吗,他都上惠字了肯定是早死啊。”
    李世民面无表情。
    行,没茬硬找是吧!
    “可惜不是每个上高字的都功劳甚大。”
    李渊面无表情回望。
    好小子!够劲吔!
    李建成坐在一旁看戏。
    所谓无债一身轻,舍位一念起,顿觉天地宽。
    你俩打起来才叫有意思呢。
    ……
    【据《明史》记载,朱允炆继位一年后,大明刑部上报的在押囚犯比洪武时期减少了十分之三。】
    【朱允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