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章:朱元璋·龙驭宾天 (第2/3页)
感叹着,卫子夫眼中却闪过异色。
    巫蛊之祸真的只是这人发瘟吗?
    没有一丝忌惮卫霍俩家的原因?
    ……
    {但选择朱允炆的话,在名分上其实有点说不通。}
    {因为朱允炆出生的时候,太子妃常氏还没去世,其母亲吕氏只是一个侧室。}
    {朱允炆的地位在宗法上来看属于庶子,尽管后来吕氏被扶正了(朱元璋干预的结果),但其实在宗法制的规定下,根本没有什么侧室扶正一说。}
    {继室可以有,但得重新续娶,并且继室所生之子是要低于原配所生的。}
    {退一步讲,不那么严格,就让吕氏扶正了,但其扶正后生的孩子才属于嫡子。}
    {朱允炆的身份仍是庶子,名不正言不顺啊。}
    {所以,曾经为太子朱标铺的路,全成了朱允炆的威胁。}
    {他自己亲手葬送了自己的好兄弟、义子,只为给孙子铺路。}
    ……
    大汉·宣帝时期
    “他的想法,我很理解……”
    刘病已的经历跟老朱差不太多。
    朱元璋的想法本质就是个普通农民的想法。
    “有个妻子,有个儿子,有个孙子。”
    “这些人就是他生命中全部的人性和温情。”
    许平君看着眼神晦暗的皇帝,心疼的握住他的手。
    刘病已看向皇后的双目。
    “而随着这些人相继的离开,朱重八的生命也在一丝一缕的被抽取。”
    “当自己培养大半生的儿子离开后,朱重八也跟着走了。”
    “留在这个世界上的,只是一个为了维系明朝运作的无情的帝王机器。”
    “失去了要看遍江河日月的妻子,又失去继承他家产的儿孙。”
    “那他剩下的使命就只是为帝国选择下一任皇帝并扫清一切障碍。”
    ……
    大隋。
    “这老朱最后会把皇位给朱允炆真未必是他有多喜欢这孙子。”
    杨坚摸着胡须若有所思。
    “有很大的可能是老朱在晚年的时候本能的想追求马皇后、朱标的浮光魅影。”
    “实际上按照宗法制来讲,马皇后嫡出的其他次子本身就具有合法继承权。”
    “而且理论上比这朱允炆什么的,顺位是要高的。”
    独孤伽罗往深了想一想。
    “但历来太子早亡,都是皇孙继位啊。”
    杨坚也有点摸不准了。
    最后两手一摊道:
    “反正我不看好朱允炆的帝位。”
    “你看看,外面全是诸侯。”
    “里面呢,能打的都让老朱砍死了。”
    “这多像西汉初年啊。”
    “那些兄弟服大哥。”
    “难道还要服一个小娃娃?”
    “还是名不正言不顺的小娃娃?”
    “藩王定有异动!”
    “你看着吧!肯定的。”
    ……
    【然而看着孙子,朱元璋只觉得心累。】
    【儿子朱标有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有威望,有团队,能控制得住朝堂和军队,称得上是一个合格的继承人。】
    【但眼前的这个孙子真是经验、阅历、威望一样也没有。】
    【但留给朱元璋的时间不多了啊。】
    【他只能紧急调整原有的计划安排,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为孙子的接班搞定一切隐患。】
    ……
    天幕上。
    白发老人坐在龙椅上。
    面目隐藏在黑暗之中。
    一旁的少年站于手边,看着殿内,不知想些什么。
    而宫门外。
    一枚枚染血的令签散落在地。
    令签上还隐约有着字迹。
    凉国公蓝玉、开国公常升、会宁侯张温。
    鹤庆侯张翼、普定侯陈桓、景川侯曹震。
    舳舻侯朱寿、怀远侯曹兴、全宁侯孙恪。
    沈阳侯察罕、西凉侯濮兴、宜宁侯曹泰。
    支平侯韩勋、徽先伯桑敬、东莞伯何荣。
    ……
    【公元1393年,蓝玉案起,一连诛杀了十多位开国功臣武将。】
    【公元1394年十一月,颍国公傅友德被诬谋反自刎而死。】
    【公元1395年二月,宋国公冯胜被诬谋反处死。】
    【朱标还在世时,这一批人都可以算作其手下的军功集团】
    【但是朱标能够控制住这些军功集团,不代表朱允炆能控制住这些军功集团,更不用说蓝玉这位悍将。】
    【所以为了老朱家的天下,这些人必须死。】
    ……
    {一个字:绝!}
    {从某种意义来说,朱元璋也算守住了自己“朋友一生一起走”的初心——反正我要走了,走之前先送你们“走”!}
    {做不到同生,但是可以做到共死的嘛,对不对?}
    {所有这些功臣的肉体消灭都是为了保住老朱家孱弱的孙子内部安全,完全不考虑外部侵略者。}
    {擅长内斗是历史刻在每个统治者的基因里了的。}
    ……
    【外臣安定了,还有藩王呢。】
    【对大臣大杀特杀的老朱根本无法对儿子们动手。】
    【并且朱元璋问朱允炆“如果你的叔叔们造反,你该怎么应对”】
    【想看看朱允炆在自己死后会如何处理诸王。】
    【朱允炆就这个问题给出了一个完美的答案。】
    【首先以德服人,然后再以礼制人。】
    【还不行的话就消减他们的封地。】
    【仍然不行的话就更改他们的封地。】
    【最后没有办法的话只能兵戎相见了。】
    【朱元璋对于朱允炆的答复是十分满意的。】
    ……
    大汉·景帝时期
    “说得很好。”
    刘启捻着胡须冷笑着。
    “但我一个字也不信。”
    小刘彻也不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