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四章:虽不多,但也有点功绩。 (第3/3页)
要让他们时时刻刻记住。
    自己这个皇帝是他们请来做的!
    ……
    【弄完这些私事,宋英宗总算想起他亲政第二天所问的事了。】
    【他也不问大臣了,直接下了两条诏令。】
    【其一是对考核官员的“磨勘”制度作了些调整。】
    【公元1066年九月,将一般文官的磨勘时期从三年一次改为四年一次。】
    【而待制以上改为六年一次磨勘,以减缓官员升迁官称的速度,并对中高级官称的定额作了限制,以达到减少政府俸禄支出的目的。】
    【十月,诏“令礼部三岁一贡举”,“三年大比”的规定遂为后世所遵行。】
    【对每次科举考试录取的人数作了限制,并减少了录取的名额。】
    【每三年举行一次的科举录取总人数不超过六百人,以达到减轻由“冗官”的俸禄给国家财政带来的经济压力,也有利于澄清吏治。】
    ……
    大宋·真宗时期
    赵恒捋着胡须,心中感慨万分。
    宋自建国以来奉行五代旧制。
    每年都进行科举考试,后来又不定期举行。
    有时数年不进行,又或连考数年,再后又间行隔年考一次,没有规律。
    起初录取的进士及诸科人员相当少,因而士人通过科举进入官员行列的人数很有限。
    最初每次总共一二十人,到太祖末年,每次也只有一百多人。
    直到宋太宗得了帝位的次年。
    一次科举录取的各类人员达五百多人。
    以后每次科举录取的人数都较多,尤其是隔年考试的年份,更会增加录取的人数。
    因而士人通过科举进入官员行列的人数大增,这也是造成冗官的重要原因之一。
    以前对这些毫无头绪,还是范仲淹提出精贡举他才看明此事。
    “范卿觉得此事如何?”
    范仲淹一脸严肃之色道:
    “此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之法。”
    “若想根治,还需治本!”
    赵恒闻言闭上了嘴。
    还想怎么治本?变法改革?
    未来的你都没改成,现在的你更改不成!
    不如静待后人智慧!
    他就不信,大宋一朝一个厉害的皇帝都没有?
    唐朝还有武宗呢!
    ……
    天幕上。
    骨瘦如柴的天子躺在病榻上。
    奄奄一息的皇帝颤抖着手在床边写下七字。
    “立大王为皇太子”
    一旁奉写遗嘱的大臣看到,轻声道:
    “立嫡以长,陛下圣意既想颍王,还请圣躬亲加书明。”
    全身无力的皇帝又提笔加写了三字。
    “颖王顼”
    ……
    【宋英宗是想起来改革了。】
    【但时间有点晚了,此时西夏加紧对宋朝的侵略,英宗不得不先攘外再治内。】
    【起初他想求和,派遣使者诘问西夏却没有丝毫作用。】
    【李谅祚率军亲征,大规模入侵宋境。劫掠大顺城、柔远寨各地。】
    【随着宋夏战事发展,宋朝的冗官冗兵问题日益严重,各项费用激增,国家财政几近崩溃。】
    【宋英宗忧心如焚,又无力挽狂澜,很快就再次病倒了,从此病势日渐沉重。】
    【公元1067年正月初八,宋英宗病逝,终年三十六岁。葬于河南永厚陵,谥号“宣孝皇帝”,庙号“英宗”】
    【临终前,他仓促立下二十岁的长子赵顼为皇太子。】
    【为宋神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