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0章 不是五百万,而是五百块! (第1/3页)
陈阳抬起头,脸上的表情恰到好处地从专注转为欣赏,眼中闪过一丝赞许的光芒。他看向罗喜良,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个职业而得体的笑容:“罗先生,您这三件瓷器,我仔细看过了。”
这句话说得不轻不重,既表明了鉴定已经完成,又没有急于表态,给对方留下了继续说话的空间。
罗喜良听到这句话,身体微微前倾,双手自然地搭在膝盖上,做出一副认真倾听的姿态。他的眼神专注,但并不急切,仿佛对接下来陈阳要说的话已经有了预期。
陈阳注意到了罗喜良这个细微的动作变化,心中更加确定了自己的判断。他清了清嗓子,开始用专业而不失亲和的语气,对这三件瓷器进行详细的评价。
“这件康熙五彩描金鹤鹿同春祝寿纹花盆,”陈阳伸出手,食指轻轻点在花盆的边缘位置,“首先,画工确实精湛,您看这鹤的羽毛,每一根都勾勒得清晰分明,鹿角的分叉也处理得极其细腻,这种工艺水平,在康熙民窑里绝对算是顶尖的。”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而且整体气势恢宏,构图饱满而不杂乱,主次分明,寓意吉祥。”
“五彩的颜色硬朗明快,红绿分明,这是康熙五彩的典型特征。最难得的是,描金部分保存得如此完好,要知道金彩是最容易磨损的,能保存到现在这个程度,说明历代收藏者都非常用心。”
陈阳的手指在花盆上轻轻划过,又补充道:“这种品相的康熙民窑精品,市场上确实难得一见,称得上是民窑中的官窑品质。”
说完康熙花盆,陈阳的目光转向那件雍正粉彩盘。他拿起盘子,在手中轻轻转动,让光线在釉面上流转。
“这件雍正粉彩过枝福寿盘,”他的语气中带着更多的欣赏,“彩料的莹润程度,是雍正粉彩最迷人的地方。您看这粉红色,温润如玉,这种质感,后世根本仿制不出来。”
陈阳指着盘子边缘的图案:“画意清雅脱俗,构图疏朗有致,是典型的雍正审美。而过枝技法,您看这桃枝从盘外延伸到盘内,内外呼应,浑然一体,这需要极高的绘画功底和烧制技术。”
他翻过盘子,让罗喜良看底款:“底款'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笔画遒劲有力,布局规整,是标准的官窑写法。这种东西,在市场上一直是藏家追捧的热门品种,有价无市。”
陈阳将雍正盘小心放下,最后把目光投向那件乾隆赏瓶。他的手指在瓶身上轻轻叩击,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
“最后这件乾隆青花缠枝莲赏瓶,”陈阳的评价依然专业而到位,“青花发色沉稳大气,这种深邃的蓝色中微微泛着灰调,是乾隆时期使用上等浙料的特征。画工规整严谨,缠枝莲的线条流畅,布局对称,是乾隆官窑的典型风格。”
他用双手拿着赏瓶,感受着它的重量和质感:“器型端庄大方,比例协调,胎体厚重坚实,这是乾隆官窑的标准工艺。品相如此完美,没有任何磕碰或冲线,实属难得。”
陈阳将赏瓶放回桌上,目光在三件瓷器上逐一扫过,然后抬起头,郑重地看向罗喜良。
“总而言之,”他的声音平稳而肯定,“这三件器物,都是开门见山的真品,毫无疑问。而且都属于各自时期、各自品类中的上乘之作,无论是从工艺水平、艺术价值,还是从市场认可度来说,都是一流的。”
陈阳略微停顿,让自己的评价有更多的分量:“放到市面上,绝对是藏家争相竞逐的精品,不存在任何真伪或品质方面的问题。”
他的目光中闪过一丝意味深长的光芒,“罗先生好眼光,也好运气,能够收到这样三件精品。”
这番评价,客观中肯,既点明了东西的价值,又没有过分夸大,显示出了陈阳的专业素养。
罗喜良听完,脸上立刻浮现出一种如释重负的神情,嘴角扬起的弧度里带着三分敬佩、三分感激,还有四分难以掩饰的兴奋,连连点头,那频率快得像是拨浪鼓一般:“陈老板不愧是行家!真是行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