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1章 听话的狗,尴尬的檄文 (第3/3页)
城墙上,树立自由与公义的法典、罢黜苛捐杂税之暴政、土地归于耕者,权力归于城乡议会。
我们将建立新的王国,在那里,法律高于国王、商人、工匠、公民的权利,高于贵族的血统……”
克里斯托安声情并茂的演讲着,内心却是在疯狂的吐槽着,尴尬的浑身都起鸡皮疙瘩了。
因为这篇檄文不是他写的,而是大明的舰队趁着夜色送过来的。
若是按照他的想法,他就一句话:跟着他吃香喝辣的,哪怕只是短暂的三五个月一年的时间,也好过今后数十年吃着发霉的馒头、忍受着官员的欺压和打骂。
虽然他觉得这封檄文尴尬,但下面的军士和百姓们却是如檄文中想到了自己曾经所遭受的不公平、黑暗的待遇。
尤其是开篇的那句:我们排干海水缔造的富饶之地却成了他们的人间炼狱,那是何等的讽刺。
总督请愿得到的是鞭笞,教会得到的是忍受是美德的布道,更是让他们共鸣。
让他们怒火冲天,心中的委屈在这一瞬间冲天而起。
但怒火归怒火,可他们也必须要认清现实,帝国的强大已经是根深蒂固了,这么多年不是没有聚众反抗的。
百年前的公社派起义、七十年前的摩里斯科人起义、二十余年前的摩里斯科人二次起义……等等,百余年的时间里至少出现了数十次。
但无一例外都被彻底的镇杀了,且家人都是直接充入军中当做了敢死队消耗敌人的实力,又或者送入矿中发挥最后的价值。
至于领头的那些直接都是酷刑处死。
公社派起义军队大约在八千人,其中有五六百名骑兵。
如果算上所有参与起义的城市民兵、提供支援的乡村武装以及后勤人员,整个公社派运动动员的总人数可能高达数万人。
摩里斯科人起义人数高达三到四万人,他们熟悉地形,擅长山地游击战,并且得到了北非奥斯曼帝国和柏柏尔海盗的有限援助。
这两次起义的人数是现在的数倍、兵器优良都失败了,这区区三四千人能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