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鳏夫的文娱 > 第三七七章 【最后的1991年】(求订阅)

第三七七章 【最后的1991年】(求订阅)

    第三七七章 【最后的1991年】(求订阅) (第1/3页)

    正如文学圈的非常多评论家们所讨论的,林有成这部《暗算》即便没有那未知的捕风者也依旧是相当出色的文学作品。

    甚至因为没有捕风者的故事,整部《暗算》的讨论也更加激烈而深入,或是讨论内容情节本身,又或者是讨论林有成这部《暗算》究竟有没有被上面隐秘的部门701给封禁。

    当然,如此反响热烈的文学作品以及关于作品的讨论自然也会需要召开关于《暗算》这部的研讨会。

    作为京城作协组的主任,林有成可以不参加别的文学作品的研讨会,但是自己的作品自然也还是会需要参加的。

    研讨会上,自然也就有非常多的文学工作者给林有成谈自己对《暗算》这部的看法,当然也会有涉及到这部整治正确性方面的一些事。

    作为《人民文学》杂志组的主任,也是《暗算》这部的责任编辑,张伟自然也就会发表一些看法,拿着自己写得一篇长长的稿子,说道:“林有成的这部《暗算》并不是在中伤组织,恰恰相反,是在为组织发声。”

    “很多时候,关于传统道德的失落的哀叹几乎都是在关于组织的问题展开的,林有成的《暗算》这部其实也有这一点,我认为阿炳、黄依依等是自然道德的体现者,是值得歌颂的,但同时也必须要赞美有信仰的组织人,就像安在天。作为有追求的秘密组织,作为组织人,最大的特点就是不依自然感情行事,这或许可以看成冷酷无情与无人性,也可以看作有崇高的信仰,这本身是一枚钱币的两面。”

    “以往我们在一些作品中,可能都是从无人性来批判组织人,而缺乏从有崇高信仰的角度来评价组织人。而《暗算》中的安同志,几乎就是一个标准的组织人,他的行为逻辑不是他的自然感情,而是组织的需要。为了达成组织的目标,他可以牺牲他的一切。这样一个人,我们怎么来评价呢?是个无人性的异化者?还是有崇高使命感的信仰人?”

    毫无疑问,张伟提出的这个观点,也是其他一些文学评论家有提出来的,这里面也算是替林有成的《暗算》说话。

    因为这部并不是被老文化工作者认为的抹黑和中伤隐蔽战线的同志,而是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战线同志不为人知的牺牲。

    研讨会上其他人都认真听着张伟的话,甚至还有人直接拿着笔,记录着一些精彩的观点和文字。

    张伟继续说道:“我们都知道《暗算》第一部《听风》,神奇人物阿炳是个自然人,他只知道娘对他好,安在天同志对他好,他不能理解组织以及组织使命的概念,他的行动是建立在报恩的基础上的,所以他虽然为组织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但他本身不是组织中人,而只是组织的一个工具。安同志是一个组织中人,他操控了阿炳,让阿炳在报恩的观念下为组织工作。”

    “《暗算》第二部《追风》中的黄依依是个天才的数学家,解密工作非依靠她这类人不可,但她只是自然人,具有自然感情,所以她不理解组织为何物。她参与解密工作只是为了获得她的爱情。而安在天同志是组织人,他的行为不是出于他的自然感情,相反往往是违反他的自然感情的,为了组织需要他可以亲手枪杀自己的妻子,为了组织需要,他也可以压抑对黄依依的自然感情。黄依依比阿炳聪明的是,她终于开始理解什么是组织人,并且开始自觉地把自己变成一个组织人,这样她留了下来,但不再与安在天同志发展感情了。如果说文艺作品一般是歌颂具有自然情感的人的,《暗算》中,自然道德感的代表人物阿炳与黄依依,塑造得很可爱。但《暗算》也塑造了安在天同志这样一个组织人的形象。”

    “在自然人与组织人的激烈冲突中,我们似乎也理解了组织人的行为逻辑。安在天同志是不会闹情绪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