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出价 (第2/3页)
连上,这样说不定还能为日后进军中亚做准备。
施瓦岑贝格亲王觉得现在的条件真的可以考虑,毕竟殖民地的军队通常都不足为虑。
至少奥地利帝国与殖民地国家发生战争每一次都是大胜而归,战损比通常都是几十、上百。
英国人不行可不代表奥地利人也不行,之前是帕麦斯顿的坑挖的太明显,施瓦岑贝格既然已经看出来就不可能事事都请弗兰茨做决定。
他可以看起来无能,但不能真的无能。
施瓦岑贝格亲王又拿出了一张地图,其上标注的信息与帕麦斯顿拿出来那张有着明显的差异。
“勋爵大人,您那张图过时了。这才是新的。”
帕麦斯顿看着那张地图上信德省赫然变成了半沙漠地带眼睛却眨也不眨。
“可能是我拿错了。不过贵国为什么对印度的地理如此清楚?”
地图当然是帕麦斯顿故意拿错的,不过他拿的可不是伪造的,只不过是几十年前绘制的而已。
帕麦斯顿那句话显然是意有所指,不过施瓦岑贝格亲王只是哈哈一笑,随即指着地图上的标注说道。
“你看这是你们英国人画的。不过是在我们奥地利帝国出版的而已。”
其实由于弗兰茨办的那几本杂志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外国学者开始投稿,甚至主动学习奥地利语将自己的文章、作品翻译成奥地利语只为了评奖、出名。
对于这种现象很多人都将矛头指向了弗兰茨,他们觉得弗兰茨正在用金钱、名誉来腐蚀神圣的学术。
对此弗兰茨只是说道。
“那些我们之中最聪明的人,他们的功绩难道配不上那些财富和荣誉吗?
那本来就是他们应得的。”
此时桌子上这张地图就比英国政府手中的任何一张印度地形图都要细致。
事实上这位地理学家的作品并不只有这一张图,他和他的家人、学生前后绘制了三千多张草图,参考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并在印度亲身走访了十五年,总共写下了两百多万字的笔记。
不过他并不擅长归纳和总结,更何况是这种高度专业化的知识类书籍,所以没有任何一家出版社愿意出版他的作品。
其实这位老兄带着一百多公斤的纸质资料来到维也纳的时候也把评委们愁坏了,最终找了十几个地质学家一同归纳总结耗时近一个月才有了此时的这本书。
当然这位老兄也不是完全摆烂,正因为先有了这张地图,奥地利帝国的评委会才愿意帮他雇人完成他的作品。
这样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此时很多的学者和发明家都很穷。
也许他们出身于富裕阶层,也许他们自身的生活还算体面,但他们的财产往往相较于他们的研究来说不值一提。
而且很多人都将大量的精力用在了研究上,在这个财富飞速膨胀的时代,他们就很容易落后于时代。
由于当时的信息不发达,他们的研究和发明想要推广就需要支付大量的宣发费用。
这种宣传往往缺乏明确目标,而且从0到1是一回事,从1到N又是另外一回事。
他们中大多数人都无法将自己的成果变现,所以到最后很多人都是负债累累。
除此之外,别看有些人将欧美的知识保护法吹得神乎其神,在十九世纪往往谁钱多、谁关系硬,谁才是发明者。
许多发明家和学者的专利和创意都是被明目张胆地抢夺,甚至有些大公司直接控制专利注册的机构。
那些天真的学者在注册专利的同时就已经被人窃取成果,想要与之对簿公堂却会各方面的压力,甚至是人身威胁。
大多数人只能选择廉价出售自己的成果,并被人扣上一个缺乏商业头脑的帽子为后世所耻笑。
此时的弗兰茨不过是提供了一个相对正规且安全的渠道而已。这才是真正的优化资源配置,专业的事情就交给专业的人去做。
那些发明者和学者只需要做好他们的分内的事情,奥地利帝国有专业的商业团队去运作,也有实力给他们提供全方位的保护。
所以那些外国来的专家学者们留在奥地利帝国的几率非常高,只有少部分极为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