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千三百八十一章 向人类探索太空的“先行者”致敬! (第2/3页)
通过分析猕猴的行为数据,发现它们的昼夜节律与地球完全同步,活动量稳定在日均120分钟,体重变化幅度小于5%,所有生理指标均符合长期驻留的要求。
“这意味着生命保障系统的长期运行可靠性得到了验证。”吴浩拿着报告,在指挥大厅里对团队成员说道,“接下来的30天,我们要重点测试科考站的物资循环效率,比如水的回收率、食物残渣的处理能力,这些数据将直接用于载人登月任务的系统设计。”
主屏幕上,“星尘”和“云絮”正一起趴在观察窗前,望着远处缓缓转动的地球。吴浩走到落地窗前,与屏幕中的猕猴“隔空相望”——从发射到驻留,从极限测试到紧急撤离,这群小生命不仅适应了月球环境,更成为了人类探索太空的“先行者”。
“余总,通知航天员训练中心,将这次的猕猴生理数据同步过去,作为航天员训练的参考依据。”吴浩的声音带着对未来的期待,“我们离载人登月,只差最后一步了。”
指挥大厅的灯光依旧明亮,屏幕上的数据平稳跳动,38万公里外的科考站里,两只猕猴的“太空生活”仍在继续,而地球上的这群航天人,正以每一个精准的决策、每一次细致的优化,为人类踏上月球的那一天,做好万全准备。
猕猴驻留知海科考站第65天,指挥大厅的主屏幕被“水循环系统效率监测”界面占据。吴浩俯身盯着屏幕上的蓝色曲线——过去三天,水回收率从96%缓慢降至92%,虽仍高于90%的合格线,但持续下降的趋势让他眉头紧锁。这是任务后期的关键指标,若回收率进一步降低,可能影响返回舱的水资源储备,进而威胁猕猴归途安全。
“周总,反渗透膜的污染指数检测了吗?”吴浩指尖在触控屏上轻点,调出膜组件的实时监测数据。水循环系统的核心是反渗透膜,它能将猕猴的生活废水(洗漱水、尿液等)净化为可饮用的纯净水,膜表面若附着有机物或微生物,会直接导致效率下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