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七十二章 少司徒,朕有惑 (第2/3页)
增发就不是六百万贯,而是两千万贯了。”
“借钱的时候有多么的潇洒,还钱的时候,都有多狼狈,债务规模越庞大,还钱造成的阵痛就越大。”
纸钞不是金银铜贵金属货币,纸钞是负债,发行的纸钞越多,代表着借的钱越多,借的钱多,一切的一切都看起来欣欣向荣,万物竞发,似乎大明马上就要摆脱王朝周期的魔咒,世世代代如此繁荣下去。
等到还钱的时候,产业调令,百姓苦无生计,没有活儿可干,工价在快速下降,这种落差,会让社会不满情绪快速增加,除此之外,还有万民的生活,也会变得十分艰难。
这是朱翊钧如此保守货币政策的第一个原因,债务会造成发展周期的波动加剧,债务越大,波动越大,对万民的影响就越大。
朱翊钧继续说道:“大明只有少数沿海地区完成了商品经济的蜕变,底色还是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是扛不住任何风险的,而且朝廷高估了沿海地区快速发展,对腹地的带动影响。”
“事实就是这种带动表现的并不明显,甚至是负作用,负作用很容易理解,腹地的人口、力役在流失,田土在抛荒,人们舍家弃业,离开故土奔赴沿海地区,人口不仅仅是劳力,还有读过书的人才,还有势要豪右、乡贤缙绅。”
“比如,扬州就有大量晋商,这些晋商在扬州置业安家,而他们在山西获得了财富,却把这些财富带到了扬州。”
“这架马车,没有想的那么强力。”
这是朱翊钧如此保守的第二个原因,区域发展不平衡,沿海地区的高速发展,没有有效辐射到腹地,甚至还把腹地的血肉给吸的一干二净。
加大宝钞投放,加大对沿海地区的投资,加剧这种不平衡。
“朕还有一个顾虑,少司徒稍安勿躁,听朕说完。”朱翊钧看得出侯于赵确实有点着急,安抚后才说道:“还有一个,是朕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印钞赚钱实在是太快了,朝廷一旦习惯了印钞赚钱,就会脱实向虚,从实业转为金融,只需要发钞,就可以享受无尽的荣光,遇到任何事,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发钞。”
“似乎只要把钞票发出来,一切问题就解决了。”
“可是,货物,从来不是从货架上长出来的。”
保守货币政策的第三个原因,印钞太赚钱了!脱实向虚就成为了必然,当人们可以从金融上赚到钱的时候,整个社会,上到朝廷,下到万民,还想去做实业去赚钱吗?
货币政策应该天然保守,这就是朱翊钧的理解。
“那么,少司徒刚刚回朝,其实对朕不了解,朕其实对自己的名声并不在意,暴也好,虐也罢,势要豪右现在连让喉舌骂朕的勇气都没了,朕不在意名声,但朕这三个疑惑,少司徒能回答吗?”朱翊钧十分平静的看着侯于赵。
侯于赵叹了口气,二十多年前,他就听说过,皇帝一句一句‘朕有惑’,把天才张居正都问的头晕目眩,甚至廷议的时候,张居正都在思考陛下的疑惑,失神数次。
现在,轮到侯于赵面对陛下三惑。
顶不住,根本顶不住。
“臣一个也答不上来。”侯于赵是个老实人,他老实承认了自己才能不足,无法为陛下解惑,别说他,就是天下也没人能回答这三个问题。
甚至,侯于赵无法说服陛下,反而有点被陛下说服了,超大规模的超发,是不负责任的体现。
超大规模的超发,是一种懒政,就这个左脚踩右脚螺旋上天的懒政,陛下最起码能玩二三十年,弄一个冠绝古今的万历盛世完全足够了。
至于几十年后,到了还债的时候,自然有后人智慧。
盛世是陛下创建的,后代子孙把握不住,是子孙不孝。
但王国光那句话说得好,任何形式的欠债,都是要还的,没有任何人,任何事可以例外。
“老赵啊,朕跟你说,朕其实也想发钞,白银堰塞都集中在了大都会,百姓受钱荒之困多年,久盼甘霖,就跟农户看着皲裂的地,希望老天爷下点雨一样。”
“以前,朝廷、皇帝都没有足够的信誉,发不了宝钞,百姓用钱引,用飞钱,这势豪巨商就用这大钱小钱,良币劣币利差牟利,百姓深受其害。”
“朕也想,但这三个问题,朕想不明白,大臣也无法解惑,朕也只能忍着。”
“现在1800万贯,已经是近三倍的超发了,如果不是大明有商品优势,不是大明有最勤勤恳恳的百姓,生产了足够的货物,撑起了宝钞,现在宝钞就该第一次破产了。”朱翊钧也是一脸为难。
侯于赵真的不是为了自己,他要是为了自己,事情反倒是简单了,拉出去砍了就是。
可这事情就是个很难解开的死结。
“广州府这六百万贯,还是要给的,但也说好了,是特别增发,不是常例,明年定向增发,就只有六百万贯了。”朱翊钧做了最终的决策。
“陛下圣明。”侯于赵叹了口气,最终没能说服陛下大量增发,反而自己被说服了。
有的时候,保守派也不是真的想保守,是没办法。
侯于赵离开晏清宫,回到了松江府户部衙门,坐在太师椅上一动不动,静静的思索着陛下三问,这三问,但凡是他能解决一个问题,就能说服陛下多发点钞,但他思索了许久许久,是一个也解决不了。
“哎,国事多艰难,吾辈当奋进。”侯于赵只能在发展中,寻找一些解题的办法。
“少司徒,刑部的王阁老来了。”一个司务急匆匆的走了进来,禀报侯于赵,王家屏找了过来。
“快请。”侯于赵站了起来,快步走出,来到了门前,迎接王家屏的到来。
“见过王阁老。”侯于赵拱手见礼。
王家屏笑着说道:“客气客气,少司徒,我今天来这趟儿来,是专门来谢少司徒施以援手,我那个不省心的弟子,求告到我这里,要求增发六百万贯,我一听这事儿,陛下肯定不同意,就严词拒绝了他。”
“没成想,万文卿这家伙,居然求到了少司徒这里,劳烦少司徒费心了。”
万文卿朝中有人,但这次定向增发,朝中有人不起作用,王家屏没有出手。
万文卿是广州知府,老师不管他,他就走了正常流程,找到了户部尚书撒泼打滚,无论如何都要让侯于赵帮忙。
侯于赵焉能不知这是个烫手山芋?陛下对宝钞的保守政策,不是一天两天了,但侯于赵还是去了。
这就是大家总是提起的一件事,侯于赵和别人真的不一样,别人是能少一事就少一事,侯于赵则是当办必办,该他的责任,他从不推脱。
看起来这满朝公卿,全都是为了当官来的,只有他侯于赵是来真的治国安天下来了。
王家屏还必须要亲自登门感谢,自家弟子托人办事,事情办成了,王家屏礼数必须要到。
“国事也,王阁老言重了。”侯于赵全然没当回事儿,他都没想到王家屏会来,这户部的事儿,张学颜已经老了,他侯于赵不管,谁管?都推给陛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