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一千零七十一章 明香社,北国人(为盟主‘秋风¤细雨’贺!)

第一千零七十一章 明香社,北国人(为盟主‘秋风¤细雨’贺!)

    第一千零七十一章 明香社,北国人(为盟主‘秋风¤细雨’贺!) (第3/3页)

尾的了解。

    八月份终于放晴了两天,再不出太阳,朱翊钧都觉得自己要发霉了。

    梅雨时节,烟雨江南,生活在这里,确实就不只有美了,还有生活的不便。

    朱翊钧反倒是对一月三次的台风,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去年整个夏天没怎么下大雨,结果这些雨都在秋天下了,秋收季节雨纷纷,农夫无法收获,收获无法晾晒,秋汛给大明的生产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今年这雨,夏天下了,秋汛的可能会小很多,百姓也能安生几天。

    八月,松江府开始庆祝万寿圣节,整个松江府都很热闹,皇帝也多次出现在晏清宫的城头上,与民同乐。

    在八月六日这天,朱翊钧收到了两广巡抚刘继文的奏疏,刘继文回复了陛下心中的疑惑,郑主、阮主、莫主这些家伙,他们手里最大的倚仗,或者说筹码,是他们手里的大明人。

    南阮北郑,郑主郑松的母亲是阮氏,双方有争斗也有合作,比如他们在如何对待安南国内的大明人,就有了共识。

    几乎在同一时间,二人对安南所有的大明人进行了编民齐户,设立了一个叫明香社的衙门,进行管理。

    而明香社就是这四大家族答应大明会勘,又直接爽约,而后攻击大明商船,不让大明商船靠港的底气所在。

    这是他们手里最大的一张牌,大明还没有大举进攻,所以四大家族,还没打出这张牌。

    朱翊钧的呼吸都凝重了几分,反复看了三四遍的奏疏,一切都解释的通了。

    “明香社,北国人。”朱翊钧的手指在坐上不停地敲击着。

    他忽然想到兵部尚书梁梦龙,把姑苏海战一千多名大明人俘虏,杀的杀、阉的阉,根本没有手下留情的意思,也想到了高攀龙在战争之前,发的那边杂报文章。

    虽然这些士大夫,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样的组织方式,但这些大明人的存在,士大夫们多少也猜到了。

    明香社所管辖的北国人,也就是大明人,一共有十四万之多,多数都是从嘉靖倭患到南洋水师建立之前,逃难到安南谋求生路的大明人。

    一旦大明全面进攻,这就是一把架在大明朝廷脖子上的一把刀。

    明香社这个名字,不同寻常。

    刘继文在奏疏里解释的很清楚,这就是那个海寇头子、渤泥(柬埔寨)女王拉图·比鲁的女婿、把水使林道乾出的名字,而明香社,就是林道乾的海寇在具体管理,所以称社。

    朱翊钧没想到,征伐安南,会比东征平倭还要麻烦和棘手。

    “刘继文说得对,越是在意,这些明香社北国人,就越危险。”朱翊钧的手指停止了敲击,大明的决策,不能受到这些北国人的左右,否则越在意,这四大家族就越会以此为筹码,要挟朝廷。

    若是朝廷不在意,这些北国人,就失去了作用,就没人在意了,当然,同样是极其危险的,因为这帮蛮夷,在北国人失去了作用后,八成会杀了泄愤。

    “开拓过程中,大明再次遭遇了高道德劣势。”朱翊钧叹了口气,泰西在开拓过程中,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根本不存在这样的顾虑,但大明开拓过程中,顾虑就很多了。

    这一仗,到底该怎么打,朱翊钧没有直接给出明确的指示,而是交给了陈璘、骆尚志,让他们按照前线的变化进行决策。

    倒是刘继文在奏疏里,说了一个让他感觉有些哭笑不得的现象,就是安南四个家族,都有一个非常奇妙的共识,他们认为,只要投降,大明就会撤兵,这也是他们这次请求会勘的原因。

    似乎只要和嘉靖年间一样,大明大兵压境,权臣安兴王莫登庸,与大臣数十人自缚到镇南关请降,大明就同意了投降,并且撤兵。

    但他们万万没料到,这次会如此的凶猛,大明天兵真的来了。

    这次和嘉靖年间当然完全不同,嘉靖年间是禁海收紧,万历年间是开海,这种大势不同,最终力度完全不同,大明的利剑出鞘,必然见血。

    整个八月,朱翊钧还算轻松,到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时候,朱翊钧收拾行囊,准备回北衙去了。

    为期半年的驻跸再次结束,今年和去年不同,去年推行了民生十条,今年朱翊钧就干了一件事,推行一条鞭法。

    “朕明日启程回京,一条鞭法,还仰爱卿在松江府继续主持推行了。”朱翊钧宣见了侯于赵,让侯于赵留在了松江府,专办一条鞭法推行。

    “必要的时候,可以调动海防巡检,如果你觉得有必要,也可以调动浙江九营。”朱翊钧给了侯于赵一个很大的权力,浙江九营,两万七千人,都是营兵,非常能打。

    如果大明遮奢户、地方官吏,觉得皇帝走了,京营走了,就可以为所欲为了,那就太小瞧皇帝的决心了。

    侯于赵沉默了下,俯首说道:“陛下,咱大明势要豪右、乡贤缙绅、乡官吏员,真的没那么大的胆子,对抗王命视为造反。”

    他在浙江还田、巩固还田,当然见过反抗还田的乡贤缙绅,但其实是少数里的少数了。

    大明没有失序,朝廷的政令,也从来不是不给人活路,陛下做事,虽然称不得上仁,但赏罚分明。

    “陛下,推行一条鞭法的六府,也同样是黄金宝钞流通之地,他们接受黄金宝钞,也能接受一条鞭法。”侯于赵讲了他注意到的细节。

    哪有那么多的奸臣、佞臣、反贼,就是有,京营、水师在,根本不敢表露出来。

    遮奢户们、乡官吏员们一听说黄金宝钞也可以缴纳税赋,对一条鞭法最后抵抗的小心思,都没了。

    在这些遮奢户眼里,陛下明明可以通过黄金宝钞明抢的,让人用宝钞,却不让人用宝钞交税,就是明抢。

    六府推行一条鞭法,最大的阻力,就是遮奢户们以为陛下要明抢,可黄金宝钞可以交税,这种阻力就微乎其微了。

    “陛下,定向增发的六百万贯,用完了。”侯于赵低声问道:“要不再发点?”

    “发多少?”朱翊钧倒是注意到这个情况,六百万贯等于六百万银的宝钞,洒到广州府,也就溅了个水花,一部分的私票退出了流通。

    “六百万贯。”侯于赵试探性的说道。

    朱翊钧闻言一变,厉声问道:“不发!六百万贯,侯于赵,你也敢张口要!”

    “广州府用白银、方糖、烟草、舶来粮等货物,换陛下的宝钞,又不是白拿的,陛下。”侯于赵立刻说道。

    第一次的六百万贯,可不是直接给了广州府衙,而是广州府召开了公议会,最终确定了一大批货物,全都是硬通货,连糖都舍得拿出来。

    黄金宝钞是可兑现的货币,一贯钞可以在会同馆驿换一银币,松江府还发生过一次挤兑的事件,皇帝从北衙调了二百万银应对挤兑,自那之后,就没人再挤兑了。

    “六百万贯!就一个月,就用完了?!”朱翊钧眉头紧蹙,他觉得六百万贯已经很多了,一个月,就一个月,就全部吃下了。

    “实在是渴太久了,久逢甘霖。”侯于赵低声说道:“拿着宝钞,在南洋是可以直接用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