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一千零二十六章 放下谏言情结,尊重大明命运

第一千零二十六章 放下谏言情结,尊重大明命运

    第一千零二十六章 放下谏言情结,尊重大明命运 (第2/3页)

常佩服张居正,这个统筹安排的活儿,还能让多数人都认为合理,凌云翼自问,自己真的干不来。

    鞠躬尽瘁,堪称对一个臣子最高的评价了。

    “申阁老颇具才能。”朱翊钧带着几分欣慰的说道:“若非申阁老辅弼,朕光是处理考成事务分配,都要忙一整天,更遑论去操阅军马,批阅奏疏。”

    申时行入阁后,就已经接手了张居正之前的工作,但他毕竟初入中枢,处理这些事儿的经验不足。

    朱翊钧主要负责把关,其实这也是关闭廷议的原因,保护申时行,要给申时行更多的时间去适应,去积累经验,成为合格的首辅。

    “考成法必须要做做减法了,不能事必躬亲,适当的向下放权,很有必要。”朱翊钧和凌云翼谈到了考成法再改革。

    考成法好用,但之前一直在做加法,做减法,就是把指令变成计划,朝廷要抓大方向,而不是大方向小方向一起抓。

    一来,朝廷根本不可能完全抓住所有的小方向,朝廷要做的是抓稳大方向、抓主要矛盾,解决主要矛盾;

    二来,朝廷根本抓不准所有的小方向,朝廷大臣们对地方诸事了解不多,朝廷的自以为是,往往给地方带来无穷无尽的麻烦。

    就像赵光义搞的《平戎万全阵图》,搞的大宋军兵驻扎到了河里,还必须驻扎,否则就是不忠。

    就像徐州府在过去,总是要面临保漕运还是保民生的抉择,过去的徐州知州、万历维新后的徐州知府,只能保漕运,不保民生,毕竟权力只对权力来源负责。

    但刘顺之把这个窗户纸捅破后,反而把问题解决了。

    就像鼎工大建,层层加码,最后导致一些鼎工大建被迫赶工,出现生产事故和生产质量较差的问题。

    朝廷事事都想抓在手里,反而事事抓不稳。

    过去考成法对百官做指令,是没办法,维新先治吏,满朝文武天下百官,没有几个循吏,不做指令根本无法让国家机器正常运转。

    万历维新已经二十一年,指令变计划,就成了顺理成章、顺势而为。

    “申阁老这些日子经常去宜城侯府请教元辅,这些日子已经打算对考成法做减法了。”凌云翼往前探了探身子说道:“元辅知道考成法要做减法,但他还在内阁,这考成法就做不得减法,这做减法的事儿,只能让后来者做。”

    张居正是威权人物,威权人物最重要的就是威权不允许挑衅,甚至他自己本人都不能,考成法是维新根基之一,张居正自己不能变,只能由后来者变。

    申时行已经在写奏疏了。

    “殷宗信赴任吕宋之事,凌次辅两次反对,朕宣次辅前来,就是询问次辅意见。”朱翊钧正襟危坐,开始和凌云翼讨论殷宗信赴任之事。

    “陛下,吕宋养了五个水兵营,五个步营,这是三万营兵而非卫所军兵。”凌云翼斟酌了一番,他讲了一个数字,三万营兵。

    大明军兵制度是双轨制,以太祖高皇帝创建的军屯卫所制度为核心的卫所军兵,耕战一体,亦军亦农;以及嘉靖以后,以义募客兵为主的营兵制。

    营兵是职业军人,营兵的存在,唯一的目的就是为了打仗,并且为了打胜仗,训练十分辛苦,除了打仗什么都不会,营兵是需要朝廷进行安置的,这些人脱离了军队,是没有任何社会生产能力的。

    而卫所军兵不打仗就是农户,只有打仗才会被征召。

    三万营兵,这已经是一个十分恐怖的数字了。

    要有三万营兵,最起码要有三十万的壮丁,才能遴选出如此多的营兵,而要养得起这三万营兵,每年光是俸禄支出就要六十万银,而军事装备、维修等等,最起码也要一百二十万银以上。

    吕宋能养得起这么多的营兵,而且还游刃有余,这难道不是一件值得警惕的事情吗?!

    “陛下,黔国公府当年领的是军屯卫所,时至今日,黔国公府带的兵马依旧是卫所军兵,而非募兵营兵。”

    “西南营兵都由刘綎将军率领,经过万历九年的俸禄改制,这些营兵的俸禄是由朝廷直接发放的。”沈鲤立刻补充了自己的意见。

    皇帝要参考云南旧事,对吕宋进行王化,那殷宗信就不能再领这三万营兵,而是军屯卫所。

    沈鲤在奏疏里一直说的祖宗成法,表面是驸马都尉不能任事,实际是营兵和卫军之间的区别。

    高启愚看二位阁老都说完了,才开口说道:“陛下,殷宗信和盈嘉公主感情极好,殷宗信把三个儿子都放在了大明教育,殷宗信不会背叛,但下面的人怎么想,那就不一定了。”

    “陛下,就比如臣当年在南京主持乡试,给的题是《舜亦以命禹》。”

    高启愚现身说法,告诉了陛下,有些时候,黄袍加身这种事,不被其本人意志掌控。

    当年高启愚搞出来的乱子,弄得张居正非常被动,为此张居正驱逐了高启愚,甚至高启愚被张居正百般为难,不是皇帝护着,高启愚早就被张居正收拾了,他两次用命做筹码,才换得了仕途的更进一步。

    高启愚继续说道:“而现在,国姓爷久镇吕宋,就这十个营的参将,号称十虎,即便臣在京师,依旧听说过伏龙徐桢,镇海王虎的威名。”

    “这十虎,都是国姓爷的心腹,这也是驸马能够顺利掌控吕宋总督府的根本。”

    殷正茂将殷宗信召回马尼拉,殷正茂病逝后,殷宗信立刻完全掌控了整个吕宋,因为这十虎可谓是忠心耿耿,全都支持殷宗信总督,甚至不客气的说,殷宗信这个武夫,更对这十虎的胃口。

    伏龙徐桢,镇海王虎,分别是伏波营和乘波营的参将,这二人,在南洋经历大小战阵一百五十多阵,百战不殆,百胜将军。

    而这十虎,全都出身于当年广东平倭的客兵营。

    高启愚琢磨了下,总结性的说道:“陛下,如果这般下去,恐怕明日之吕宋,就是今日之倭国了,还是朝廷自己培养出来的心腹大患。”

    高启愚说话有点过于直接了,但他要做独臣,就要把话讲的如此明白。

    “诸位所言有理,容朕缓思。”朱翊钧召见大臣议事,就是为了听取大臣们的意见。

    这也是朱翊钧力保王崇古、张居正身后名的目的,如果连张居正都被反攻倒算的话,大臣们就要放下谏言情结,尊重大明命运了。

    凌云翼顶着皇帝的怒火,和沈鲤、高启愚等人联合起来,反对陛下的圣旨,而且是两次,是建言献策,责难陈善的忠诚骨鲠,绝非违逆佞臣。

    他们三人清楚的知道,只要是真心为大明好,而且言之有理、言之有物,陛下会良言嘉纳,并且会像汉文帝容忍张释之反复忤逆一样,容忍他们这些不同的声音。

    陛下是霸道,不是好坏不分。

    他们三个人谈到的理由,绝非在指鹿为马,更不是危言耸听,这都是必须要考虑到的问题。

    “陛下,是臣去找殷宗信谈的,殷宗信说,国姓爷在临走的时候,曾说过,如果不行,就让宗信回到大明做驸马。”凌云翼面色严肃:“陛下,臣去广州府的时候,国姓爷还在广州抗倭。”

    “国姓爷对臣有提携之恩,而且他留下的五百客兵,是臣平定瑶乱的定海神针,没有这五百客兵做庶弁将,瑶民之乱,臣不知几时方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