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四十八章 :光子时空晶体材料 (第1/3页)
另一边,华国。
关注着《探索》期刊与锂空气电池消息的很显然并不仅仅是国外的电池企业与能源相关的机构学者。
闽省闽东,宁德时代的总部大厦中。
宁德时代的董事长曾俞群正坐在自己的办公室中,手中捏着一份新鲜出来才打印出来的报告文件。
盯着上面的信息看了好一会后,他才深深的叹了口气,像是自言自语的开口说了一句。
“果然还是比不过啊。”
报告上的消息正是《探索》期刊最新一期《探索·总刊》锂空气电池技术突破相关的信息。
想进入锂空气电池这个庞大市场的企业如过江之鲫一般繁多,专门做新能源创新的宁德时代自然也不例外,而且在这一领域他们投入的研发资金数量也不小。
2027年宁德时代上半年的营收是2762亿软妹币,净利润508亿。
而27年他们全年科研投入是318亿,对锂空气电池实验室的科研资金投入是整着102亿,也就是说光锂空气电池就吃掉了他们全年科研资金的三分之一。
这还仅仅是2027年一年的投入,如果从锂硫电池面世开始算起,宁德时代往锂空气电池项目中的投入差不多有400亿整。
尽管如此庞大的投入的确给他们带来了不少的专利和产品。
比如科研部门那边设计了一种用固态电解质,可以替代了传统锂离子电池中的液态电解液,可以降低电解液泄漏、高温分解引发的燃烧爆炸隐患,提升锂电池的性能安全等等。
然而在锂空气电池技术最为核心的正极材料上,他们的研究进展依旧不太如意。
现在那位徐院士率先攻克了这些难题,曾俞群心里除了感慨和叹息外,反而有一丝整个人彻底放松了下来的情绪。
锂空气电池技术到底有多难突破他再清楚不过了,这是一个涉及材料化学、电化学、界面科学、工程学等多个尖端领域的深度融合的顶尖难题。
虽然突破这项技术的并非宁德时代,但他就好像是有种‘终于可以不用再往里面砸钱了’的感觉。
顶多后续像人工SEI薄膜和锂硫电池技术一样,向那位徐院士购买专利授权和技术生产。
后者即便是投入再多,也总比这样源源不断往这个‘大坑’里面砸钱却看不到多少希望的曙光更好。
这几年宁德时代背靠和那位徐院士的合作,短短五年的时间营收翻了十倍都不止。
人工SEI薄膜专利授权和锂硫电池的技术生产都是最赚钱的生意。
办公室中,助理轻声的开口道:“毕竟是徐院士。”
办公桌后面,曾俞群放下了手中的报告文件,感慨道:“是啊,毕竟是徐院士。”
感慨了一句,他看向自己的助理,开口道:“联系一下徐院士的助理,看看能不能预约一个时间,就说我想过去拜访一下徐院士。”
助理点点头,快速的记录下来:“好的。”
在便签本上记下了这事后,这名男助理似乎想起了什么,开口道:“对了,曾总,下个月五号在金陵那边有一场‘世界科技创新发展博览会’,公司这边已经收到了相关的邀请,请问需要安排人员和产品参加吗?”
闻言,曾俞群眼眸抬了抬,若有所思的开口道:“世界科技创新发展博览会?川海材料研究所那边有没有收到邀请?”
助理:“这个需要去咨询了解一下,但过去几年川海材料研究所都有收到邀请和安排人员过去,23年的时候徐院士还曾亲自去过。”
曾俞群敲了敲桌子,思索了一会后开口道:“看一下我下个月5号的行程安排,如果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我亲自去一趟。”
23年,如果他没记错的话,当时就是锂硫电池技术面世的时候,他曾和那位徐院士达成了锂硫电池的生产方面的合作。
如果他没猜错的话,那位之所以选择在这个时候将锂空气电池技术放出来,或许就是想提前打响热度,然后再在博览会上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