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镇 (第2/3页)
再加上曹操的本部兵马,共计十八路诸侯。
当然,是不是会加上秦烈这一镇变成十九镇就很难说了。
这样来看,十八路诸侯兵马是有了,兵马是有了,可是群龙无首不行,各地诸侯一致推举袁绍为讨伐盟主,号令群雄。袁绍为何威望之高如此之高,可以力压群雄?
看看汝南袁氏家族的当官历史吧:袁安官至司空、司徒;袁敞、袁京、袁逢为司空,袁汤为司空、太尉;袁隗官至三公、太傅。
因此被称为“四世三公”。在董卓叛乱之前,袁绍已经官至司隶校尉,拥有监督京师和京城周边地方官吏的权力,已经是朝廷的高官。而且董卓要废立皇帝时,袁绍敢于和董卓当面干架,并且扬长而去,董卓也无可奈何,这也是袁氏家族实力的体现。后来,董卓知道袁绍起兵,一气之下,把袁绍的叔叔袁隗和尚在京城的袁氏全部杀了。
这说明袁绍和董卓有血海深仇,不少英雄豪杰纷纷投奔袁绍,袁绍因此招揽了不少人才,为日后实力的壮大也奠定了基础。其他人,比如曹操,其父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比起袁绍,差太远了。
只可惜,十八路诸侯各怀异心、貌合神离,盟主的位置是真,权力是假。这很正常,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朋友。在董卓迫于压力,挟持汉献帝西逃长安后,这个联盟已经名存实亡了。除了曹操外,没人追击董卓,因为董卓已经回到西凉附近的长安,老巢的附近了。各路诸侯谁也不愿拿自己的实力去硬拼董卓。因为在中原地区抢夺地盘,才是最大的利益。
曹操虽为檄文的发起人,但前来会盟的皆是一方霸主,要想让他们听从号令,以曹操当时的地位是十分困难的,而袁绍则不同,袁绍家庭背景比曹操强大,四世三公,儒学名门,政治地位、学术地位相当高,攀附的门生故吏众多。袁绍本人根正苗红,形象好,好交际,在士大夫圈子里也有莫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