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忠臣 (第2/3页)
话稍微不好听了,惹恼了袁绍,地位不保还是小事,丢了性命才是更加要紧的事情。
所以沮授不可能像诸葛亮那样直白的表达自己的见解,只能用这种吹捧虚伪的方式。这其实是沮授的无奈,却也是袁绍的悲剧所在。
我们抛开这一点不谈,先看“邺中对”本身,沮授实际上是给袁绍指出了他接管冀州后所要面对的状况,并提出了一个相对可行的发展规划。
那么袁绍接管冀州之后所要面对的状况到底是什么呢?在沮授的“邺中对”里说的非常清楚,首先在冀州的东面,黄巾余部正在青州如火如荼,甚至出现向外扩张的态势。其次在冀州的西面,黑山军张燕等人据守在太行山一线南端,阻隔了袁绍向西扩张到并州发展的需要。最后在冀州的北部,有公孙瓒在虎视眈眈,使得袁绍无法向幽州发展,而且就在此时此刻,公孙瓒已经染指了冀州北部的广平郡,并开始向东部的渤海郡扩展地盘。除了这三个方面的敌对状况之外,袁绍在未来还需要笼络“戎狄”等少数民族部落,以便作为自己稳固的后方。
也就是说摆在袁绍面前的有三方需要搞定的军事势力,按照由弱到强的顺序依次是东部青州的黄巾军,西部的黑山军,北部幽州的公孙瓒。那么为什么没有南部的军事势力呢?因为当时邺城所属魏郡的南方,所要面对的是兖州的东郡,当时正被曹操管辖。而曹操是袁绍的属下。
沮授给袁绍提出的“邺中对”第一步就是按照这样一个顺序,由弱到强,由简到难,逐一消灭掉冀州周边相关的军事势力,以达到兼并青州冀州幽州并州的地盘,形成“横大河之北”称霸中原的最终结局。
之后就进入到“邺中对”的第二步,“收英雄之士,拥百万之众,迎大驾于长安,复宗庙于洛邑”,说白了就是“挟天子”。然后就是第三步,也是最后一步“号令天下,诛讨未服”,也就是“以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