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李大 (第2/3页)
秦烈一愣,没有想到这个李大会有这样的信心,在这个时候,工匠所制作的东西上面都要有自己的名字,所谓“物勒工名”是一种春秋时期开始出现的制度,指器物的制造者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以方便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我们可以理解成刻的意思,物就是所有的器物,在器物上面要刻上制造者的名字。
在这个情况之下,这个李大还可以这样的说,可以说明真的是有很大的能力。
“赏!”秦烈放下新式刀,对着李大笑道。
“谢主公!”
李大喜出望外,秦烈平时出手阔绰,平时不赏人,但是赏了人都是很大方的。
铁匠一般都有一个自己的铁匠铺,有一座用来煅烧铁坯的火炉,在火炉的连接处有一个大的用手拉的风箱,主要用来控制火的温度和力度,一般称为掌控火候。
火炉所用的燃料有木炭和煤炭,对木炭和煤炭的要求比较高,一百公斤煤炭中大约只有十来公斤煤可以用来打铁,能够打铁的炭叫铁炭。
一个铁匠一般会带一到两个学徒,学徒的主要工作是用一把比自己师傅大出五六倍的大铁锤,帮助师傅把用来制作工具的被炉火烧熟了的铁毛坯打成所需的形状,在最后工具成形阶段就没有学徒的活了。
可是这个李大却不带徒弟,可能是因为技术高超,再加上力气大,用不到人手,尽管这个李大的技艺很不错,可是没有灌钢的技术也是不行的,毕竟三国时代炼出的铁太过劣质。
在灌钢法之前,炒钢是西汉中期出现的技术。冶炼的方法是先将生铁加热到液态或半液态,然后靠鼓风或加进精矿粉,降低生铁的含苔量,使其成钢。由于在冶炼中要不断搅拌,好像炒菜一样,因而得名。
炒钢的优点是成分可适当控制,生产率比较高,质量也比较好。在现代,人们常把由矿石直接制钢的工艺叫一步冶炼或直接冶炼,而把先由矿石冶炼成生铁、然后再由生铁炼钢的工艺叫两步冶炼或间接冶炼。炒钢的生产过程也分两步:先炼生铁,后炼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