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冲突 (第2/3页)
耐力的需求大。在古代的战场中,作战时间是一个不能保证的因素,少则几个时辰,多则几年,虽然实际上两军交战时间可能不长,重点是在于前期的训练与准备,这种时候士兵是很辛苦的,又加上在封建社会早期的冷兵器时代,作战兵器的战斗力普遍不高,这时候长时间作战就是不可避免的。
而耐力训练的好处就是增强士兵的体质,提高士兵对抗疲劳的能力,防止过度疲劳。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古代的战场中,对士兵的耐力需求更大。
还有就是受兵制不同的影响,在中国的历朝历代中,因为时势的不同,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兵制。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中,一直都有闲时为兵,忙时为农的农兵结合兵制,例如武则天时期的团结兵制、宋代的农兵制和募兵制等。
这样的兵制有两个不利因素。首先训练有间歇性,仅仅在一段时间得到训练,训练有时效性,不利于训练成果的巩固。其次是募兵制招募的大都是流民与老弱残兵,士兵素质不能保证。而力量训练都是要在一定的耐力训练上进行的,这时候连耐力训练的效果都有一定的时效性,更别说力量训练了。
所以说由于受古代兵制和士兵素质等因素影响,又加上缺乏合理有效的科学训练方法,为了应对作战需求,耐力训练要比力量训练更有效果。
至于秦烈想通之后,就打消了这个念头,毕竟知道,自己如果真的这样改了,那自己说不定会死的很惨,毕竟不是什么最新什么就是好的,是什么适合才是最好的,对于三国时的军队,若是采用现代特种兵的作战方法,也许会在战场上出现这么一个诡异的局面:
几队身穿便衣的士卒,分成小分队,通过极为熟练的反侦察技巧,偷偷的潜入敌后,然后几个单兵作战非常勇猛的士卒就看着地方军营有数万人防守的营寨默默发呆。
总之就只,这样的侦察小队若是训练少部分还好,可是用现代军队的训练方式全盘照抄,那就是不对的。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