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7章编制的难题 (第2/3页)
“从乡镇一级进行借调,工作人员是最高兴的,他们认为是离开原先单位和乡镇的一个机会。原先我们曾经借调过一个文笔不错的小学语文老师帮助写材料,他的班主任津贴等都没有了,只有基本工资和奖金,一年收入要少1万多元。在评优评先方面,也没法推荐他参评市一级、省一级的先进,因为按照规定,不是我单位的人员,我们没有资格推荐。”
“实际上,随着制度的收紧,借调单位帮助借调人员解决实际问题的难度越来越大。特别是在市级单位,凡进必考,借调人员留下来的机率也没那么高了。”
张峰感慨道:“我一路走来,知道如今进入上级机关的方式越来越单一,越来越规范,几乎凡进必考。”
“这有利于规避一些用人上的暗箱操作,但同时也带来一个问题,就是一些考进来的人高枕无忧,不用担心被淘汰,所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反而少了。”
“考试能力不等同于干事能力。原先我在区教育局的时候,一些考进来的人办事能力没有借调人员出众,但人家就是占到了这个编,能者上、庸者下很难实现。”
刘启海说道:“大家都希望建立更加立体的人才评价体系,给干部交流更多灵活性,让能干事、想干事的人有位子,让不干事、少干事的人腾出位子。”
“比如想破解借调难题,就要探索灵活的用人机制,大力推行职级职务并行制,破除‘唯身份论’、‘以身份定人’,让有理想的年轻人可以拿到合理的工资,享受较高的职级待遇。”
“只是,人事制度上的改革,非常艰难,没有国家层面的政策作为依据,很难进行系统性改革,万一操作不好,很容易出事情,而且这个事情牵涉到太多的利益,如果出事情,往往就是大事情,谁都负不起这个责任。”
张峰点头说道:“我看可以建立市、县、乡一般公务员交流机制,将乡镇年轻公务员选派到上级机关挂职顶岗,开阔视野,回到乡镇工作岗位后,能将所学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