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诡三国 > 第3803章乡音未改军心乱,月照孤城刃影残。

第3803章乡音未改军心乱,月照孤城刃影残。

    第3803章乡音未改军心乱,月照孤城刃影残。 (第2/3页)

面色阴沉:『可否令士卒塞耳?』

    陈群再次苦笑,『塞耳易,塞心难。这些士卒的父母妻儿多在冀州,岂是塞耳就能忘却的?』

    陈群顿了顿,又道:『为今之计,唯有严控言论,再图分化。』

    曹丕只能是点了点头。

    现在,只能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了。

    可是还没等陈群将守城军校将领完全调动安置好,在第三日清晨,发生了一件更严重的事。

    守北城的一名都尉,正是博陵崔氏子弟。他在巡视城防时,突然听到城下传来熟悉的声音:『季长兄!我是崔林啊!家族长老有言,崔氏子弟当护冀州!莫要为外人卖命了!』

    崔琥都尉顿时脸色大变,厉声喝令放箭。

    但是很显然,射出去的箭矢,不仅是射程不够,而且也毫无力度,只是歪歪斜斜,稀稀拉拉的落在城外的土地上。

    当日,崔都尉就被调回军营,没有再在城头上出现过。

    沮鹄见得如此,又是嫉妒又是得意,向赵云表示,『都护此策大妙!鹄观城头上已经应对失措,军心涣散了!只可惜未见沮氏军校,否则鹄定是能说其弃暗投明!』

    吹牛么,谁不会啊?

    沮鹄是真没见到有沮氏将领军校才这么说的……

    赵云也不以为意,反而提醒道:『要小心曹军夜袭。陈长文多智谋,必会反扑。尔等需谨慎,莫要轻敌。』

    果然,当夜子时,邺城南门突然开启,一支曹军部队杀出,直扑最近的高台。

    这支部队多为谯沛精锐,盔甲鲜明,气势汹汹,意图一举摧毁赵云的这些『宣传据点』,以及在高台上的这些冀州佬。

    只不过么,赵云要打北城,要先上土塬,然后再仰攻高墙,反过来也是如此,邺城北城兵卒想要打赵云,也要先让兵卒可以冲下土塬……

    赵云早有准备,埋伏在侧的骠骑骑兵见到曹军异动,便是立即迎战,将来敌击退。

    交锋中,骠骑军以弓弩远射,辅以轻骑迂回包抄,曹军伤亡二百余人,仅存数十仓皇退回。

    一名骠骑校尉大笑:『曹军技穷矣!』

    一时之间,高台上下,便是齐声欢笑,而邺城城头则是鸦雀无声。

    这场小规模交锋后,城外的『乡音攻势』变得更加猛烈。

    现在不仅是唱歌劝降,更有士族子弟直接到了城下一箭之地外进行喊话。

    『守城的兄弟们!可知昨日出战的曹军部队,为何多是谯沛人士?可见曹氏根本不信任我们冀州人!』

    『他们吃细粮,我们啃树皮!他们住暖帐,我们守寒城!这算什么道理?』

    『我们在这城头流血!他们在女人肚皮上流汗!就想想,值不值?!』

    『……』

    这些话,如同一根根的毒刺,深深扎进守城士卒心中。

    不理会,就越发的糜烂,但是如果辟谣,又有人会说是欲盖弥彰。

    一名冀州籍什长私下对部下抱怨,『听闻丞相府夜夜笙歌,搂着美女睡觉,咱们却在这儿挨饿受冻,这仗打来有什么意思?』

    这其实是假的……

    不管是曹丕,还是陈群,都想要表示,他娘的都到了这时候,有谁会有心思天天搞女人?

    可没有用的……

    普通百姓兵卒就相信这个。

    对于普通的百姓兵卒来说,政治权柄上的东西太遥远了,吃美食搞美女反而是他们贫瘠的思维里面所能想象得到的最高享受……

    所以即便是曹丕陈群几乎十二时辰都出现在办公场所,还是会有百姓兵卒怀疑那桌案之下是不是会趴着某个美姬。

    一名老卒信誓旦旦:『我亲眼见过送美酒入府,定是犒劳谯沛将领的!』

    便是又有人附和,『就是,我听说丞相府内都是美女!那谁每天晚上都要搞三个!』

    『哇!』

    『啧啧……』

    渐渐地,城头上的冀州籍士卒开始消极怠战。

    有人偷偷在箭矢上绑布条,射向城外。

    陈群见状便是设计,也令人用布条射往城外进行诱敌,试图搅扰,并且引诱赵云上钩,甚至一度射出了『明日我守北门,愿为内应』等字样。

    然而次日陈群在北门设伏,打开了外城门想要伏击一部分骠骑兵,可赵云没有上当。

    赵云对部下分析道:『此乃陈长文反计尔,城中内应之事,未必可信,我等当以静制动。』

    陈群不知道赵云是怎么想的,但是他现在知道再不控制邺城内的某些人的胡思乱想,他就快完蛋了,邺城也快完蛋了!

    和南城那些底层的百姓民众不同,北城之中的某些人是真的『知道』一些事情的!

    真的懂『要害』和『破绽』究竟在什么地方!

    流言,永远都比曹丕陈群的对策要快一步。

    陈群和曹丕还没做出下一步的举措,

    北城就开始流传一个新的消息……

    曹军准备清洗冀州籍将领,将所有要害岗位都换上谯沛亲信。

    虽然陈群极力辟谣,但猜疑的种子已经播下。

    几名冀州籍文吏在官廨角落之中低语:『听闻某人曾言,冀州人不可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