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二章 徐家织造厂(上) (第2/3页)
。
    大明朝的岁入一共就那么些,眼看着国库的库银只剩下几十万两,天子连修建个豹房都得忍受工部、户部尚书哭穷,耳朵都磨出茧子了。
    当皇帝活的这么窝囊,也是没谁了。
    要想改变这种情况,无非开源节流。
    节流的作用不大,天子便是再节省也省不下几个钱来,何况天子根本不想省。
    那就只能开源了。
    这些商贾一个个家财万贯,日进斗金,却藏着掖着不思报效国家,不对他们动刀子对谁动?
    可以说,谢慎的这个提议是提到了皇帝的心窝里,能够成功推行也就不难理解了。
    办厂的消息一经传出,立刻在华亭县内引起了轩然大波。
    徐家、吴家等大户纷纷动了心思,在族中召集各房商讨。
    对于他们来说,有的是本钱,缺的就是一个渠道。
    就拿苏松一代最畅销的绸缎、锦布来说,除了零散民用的松江布,大部分销售渠道都掌握在朝廷手中。
    织造局的设立就是为了此事,天子派内监前往苏州、杭州等地,监督织造一事。
    和织造局合作的商人,每年需要按照朝廷规定的定额完成织造数量。这种工作方式强度非常大,织工们苦不堪言。若是不能按时完成定额,他们将受到严厉的惩处。
    这种合作模式最大的问题还不在此,而是能够获得的利润实在是太微薄了。
    虽然朝廷给出的价钱只比市价稍低,但主持织造局事务的太监那里还需要大笔银钱孝敬。这样一来能够到手的银钱就很少了,这些富商图的无非是个薄利多销。
    可如果能够自己办厂,给太监的孝敬银钱就省下了,又可以按照市价出售布匹绸缎,收入翻番都不是梦。
    商人逐利,他们最能把握利益二字。
    当一个好的机会摆在面前时,他们是不会错过的。
    很快以吴家、徐家为首的华亭县大户就纷纷表示愿意出资办厂。而作为交换条件,他们支持县尊提出的商税改制一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