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五章 蚍蜉撼树 (第2/3页)
显强军风范。为首数人跃下马背,大步流星地走近,一起行军礼道:“拜见指挥使!”
那刘将军沉声道:“免礼!速回军营!”
“是!”
当下有士卒捧来全套铠甲战靴,替那刘将军穿戴整齐。待换装完毕,那刘将军跨上战马,手提长槊,顾盼生威,好一员纵横沙场、无惧强敌的虎将!他扬手一挥,众骑兵拨转马头,一部分沿来路奔回,另一部分则护卫车队策马缓行,分工明确,训练有素。
傅惊涛远远地看到这一幕,心底剧震,手心冒汗。哪怕他不是朝廷命官,不熟悉宋军的规程,也知道统兵大将绝不能私下购买军械这是帝王的大忌,谁触犯谁被杀头。
以大宋当前的国力,只要是军队中正常的练兵损耗,有正当的名目,朝廷一定会按需拨付的。这禁军将领不惜冒死偷买大批军械,定然包藏着不可告人的目的。当然,一般将领可没有造反的底气,也拿不出购买军械的大笔金银。不出所料的话,这禁军将领仅是马前卒,坐镇帅帐、幕后主使的当是驻扎在兴元府的节度使!
“节度使”的名号源于唐朝,起初仅授予边境大将,为的是有效而快速地组织兵力抗击异族骑兵。随着时间推移,节度使的职权扩大,逐渐掌控了一州或数州的民政、财权,发展到自行任命官员的地步。唐朝末年,各节度使割据地方,相互攻伐,致使天下大乱。近百余年来,各节度使轮番登场争霸天下,战火延绵,大战无数。五代十国的开国皇帝们全是武将出身,凭借麾下的铁军横扫对手,成就霸业。一旦失去对军队的掌控,今日之帝王,明日便会头颅落地。
乱世之中,聚兵称王的现象太普遍了。赵匡胤登基之后,为免各地的军头尾大不掉,已设法削减了众节度使的兵权,并禁止节度使插手地方行政大权及财权。各州、府的地方主官皆由皇帝任命指派,政令出于中央,财税、盐铁、军械制造等逐步收归中央调配。没有了截留地方财税的权力,没有了任意调用军械粮草的权力,节度使们的地位远不及前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