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九章 惊人之举,神秘保险箱 (第2/3页)
加倍。
其他人的建议里,没有很好地论述好这个问题,应该如何应对和处理。
他们只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来建议应该进一台先进的“米特”。
想到这里。
宋远亭清楚了自己要做的工作。
上任才一周,就碰到了这么一个棘手的问题。
怎么办?
从个人角度说,宋远亭在英特尔是和“米特”一同成长的,知识储备都是有关“米特”的。
不夸张地说,“米特”出了任何问题,他都能自信地应对。
应用材料的服务体系也好。选“米特”,是大势所趋,风险很小。
所以,根据他了解到的情况,他要硬是申请一台“米特”,财务总监也是挡不住的。
毕竟,做事的还是他们。
但是,如果出了问题,宋远亭是要负责的。
怎么办?
宋远亭就和手下的工程师一起做利弊分析。
分析做下来,所有的论据还是偏向于利用这个机会转到“米特”。
毕竟,东洋的“荏原”设备,实在太难侍候了。
谈到最后,就连设备工程师们也表示愿意克服困难。
但是,高劳动强度下,出了错怎么办?
宋远亭实在不忍心看他们背黑锅,
要知道,这些工程师,他们本科毕业起薪才2800元一个月,大专毕业起薪才2000元一个月。
每天干得昏天黑地,死去活来。
他们的技能真的可能这么快就适应?
这不仅仅是技能和责任心的问题,还要跟人的习惯,也就是大脑的工作习惯抗争。
于是,
宋远亭退一步问自己:
“我们的目的究竟是什么?要进机器,不就是因为产能问题吗?那我们就着眼于解决产能问题好了。”
有了这个方向,一个“大胆”和“荒唐”的念头产生了:
“买两台“荏原”机器。”
“但是有一个条件,必须做一次技术改进,把每小时的产出,从24片提高到30片!”
宋远亭马上去找邓觉韦,第二次进入他的办公室。
就这么简单直白的告诉他。
“如果做到30,我们付两台的钱;做到28,我们付一台的钱。做不到的话,我们一台都不付,让东洋人把机器搬回去!”
“什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