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我的市长叔叔 (第1/3页)
“成立国企改革与振兴小组的事儿基本敲定了。”
江振邦陷入沉默,刘学义没有给他思考时间,不紧不慢地又说到:“这个小组的组长,由我亲自担任,副组长是常务副市长夏朗,成员是相关单位一把手。虽然你写了这份调研报告,是该小组的提议者,但你毕竟是一个刚参加工作的小科员,没资格加入这个小组。不过有了市委办秘书科的身份就不一样了……所以,孙书记的做法还是很有道理的。”
还是很有道理,不代表我认可!
在如今这个年代,一把手的权重还没有未来那么大。
无论县长和县委书记,还是市长和市委书记,都接近于一种“基于分工的合作与制衡”的关系。
因为此时国家核心驱动力是发展经济,职能分工相对清晰,“党”和“政”的界限更明显。
市长就是政府的一号,为全市经济工作负总责,其地位和作用非常突出。如国有企业改革、招商引资都是政府层面的工作。
而孙国强将江振邦按一个市委办秘书的名头,反手塞进了国企改革与振兴小组,名义上是市委高度重视国企改革,说白了则是市委在插手市政府事务,传递了一个不太好的信号!
如果换做不是那么熟悉的一二把手,这搞不好就是班子内起争执的导火索!
江振邦思索片刻,斟酌道:“调研报告中的那些规和对策,基本都在政府的工作职责之内…我该怎么向市委汇报呢?”
刘学义认真看了他一眼,拿起一根烟来点燃,吸上一口后,道:“不要有太多负担,市委领导问什么你答什么,让你怎么做你就怎么做。”
“国企改革涉及各方利益以及民生问题,关系盘根错节,非常复杂,市委必然重视,孙书记和我选了你,也是看中你的能力,认为你这个提议者能够做好这项工作。大多数情况下,我和孙书记的政见是一致的。”
所以你们俩也有达不成一致的时候嘛!
妈的,你们别这么搞我啊!!
江振邦深吸一口气,缓缓道:“刘叔,今天上午我跟孙书记汇报调研报告时,起初他只是问了些宏观层面的问题。但吃完饭,等我把工作手续办好,张大鹏副主任私下又给了我一张纸,上面是孙书记写的阅读记录,里面都是一些报告中的名词。李副主任让我再写一篇文章,对这些名词进行展开解释和说明。”
刘学义眉头微皱:“什么名词?”
“很多,比如营商环境、产业集群、放管服、乡村振兴……”
“营商环境”这一概念,起源自世界银行在2001年提出的一个项目调查,而我国官方文件中出现这一词汇,要等到到2010年之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