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历史与电子 (第3/3页)
定没记,你们大概也不知道。”
江振邦并不意外,只是娓娓地讲起了一段历史:
“1626年,后金大汗努尔哈赤,亲率六万铁骑,号称二十万大军,南下直扑奉西走廊。后金凭借着‘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战术,势如破竹,连续攻陷七城。”
“铁蹄之下,尸横遍野,百姓流离失所,大军最后兵临兴宁古城之下。”
“那时的兴宁已是孤城,城里守军满打满算不到两万,还多是从前线溃败下来的残兵败将,士气全无。往前看是吃人的后金铁骑,往后看,没有一兵一卒的援军,可谓前有劲敌,后无援兵,形势险恶。”
“战前,守将袁崇焕写下血书明志,并用双响激励残军,全城百姓也上下一心,上至老翁,下至妇孺,都动了起来。男人修葺城防,女人支起大锅熬金汁。”
“双方在此展开了四天的激战,结果兴宁防守的固若金汤,并用红夷大炮重创了后金军,主帅努尔哈赤也被火炮的霰弹所伤,后金军心大乱,不得不引兵而退。”
“同年八月,努尔哈赤伤势加重,不治身亡。有史书记载他是懑恚而毙,懑恚就是愤怒的意思,而易怒就是炮弹铅子打入身体的铅中毒症状,据说在临死前的那段时间,努尔哈赤经常望向兴宁的方向,与身边的下属抱怨:我二十五岁征伐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何独兴宁一城不能下耶?”
讲到这里,江振邦学着那位枭雄的口吻,语气里带着无尽的怨念与不甘,听得人头皮发麻。
“这一场战役,不仅导致努尔哈赤身死,也直接扭转了明朝和后金的战局,使明朝得以在山海关外建立防线,避免后金直接威胁首都;当初打死努尔哈赤的一炮,也至少为大明王朝续命了十八年……”
江振邦绘声绘色带着艺术加工的成分讲述完这段历史,抬手指向不远处的城门箭楼:“那里搞不好现在还摆放着那门传奇的红夷大炮呢!”
四个大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这也是导游的意义,古城属于人文景观,必须要有个导游给你讲故事,你才能感受到其中乐趣和意义。
个子高些的男大学生忍不住夸赞:“哥们你懂得真多啊,是学历史的吗?”
江振邦哈哈笑:“历史?我是学电子的!只是本地人,所以对这段历史比较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