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调研 (第1/3页)
在九十年代,国家财政困难,养不起那么多吃公家饭的人了,号召大家停薪留职、下海创业,默许各政府单位自筹自支。
所以有能力有才华的大学生的第一就业选择并非是当官,而是下海创业,哪怕只是摆摊卖货都比进体制内强。
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也是此时兴起的论调。
因为眼下的国内是遍地黄金,只要胆子大,做点小生意,哪怕是摆地摊也能轻轻松松成为万元户。
未来的考公热潮,是在2008年之后兴起的,因土地财政让公务员的薪资待遇迅速增长,社会观念才逐渐发生了变化。
所以如今姐姐江悦的想法才是主流:弟弟是个男孩,应该去外地闯荡打工拿高薪,或者自主创业赚大钱才对。
而江振邦的本科毕业于本省的奉阳工业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专业,虽然奉阳工业学院不是重点大学,但以这个时代对大学生的紧缺程度,就业还是很容易的。
江振邦完全可以南下进私企打工,从事电子产品研发,拿上一份远超这个时代的月薪,但他依旧选择回兴宁发展。
家在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江振邦从小通过父亲见到了官场的阴暗和光明,亲眼看到了他们的肮脏卑劣,又切身感受到了他们心中矛盾扭曲的那一面。
前世年轻的江振邦一直很不解,这和书上说的不一样。
他想试试,在这种环境下,如果做一个恪守底线原则,追求实事求是,忠于伟大理想的星星之火,还可不可以做大官,能不能做到比父亲还大。
事实上,很难,前世的江振邦有着家庭的托举,蹉跎半生,堪堪做到了副处,但总算达成了目标,比江大鹰的级别高了一级。
而今生,江振邦依旧要忠于理想,追赶太阳,赤诚且清白地再来一次。
但这次,江振邦的目标更高了,他要一步一步走到最高,做到人如其名的振国、兴邦。
起码要尽快让兴宁市的每个农民,都能毫无顾忌地吃上肉沫面吧。
……
“走啦,你慢点开,三哥你看着他点。”
“好,放心吧。”
江振邦开车将姐姐送回家,顺路取了自己的身份证,然后便同张山来到了交警队。
他带着江振邦在交警大队一个副队长的办公室,友好热切聊了十分钟的天,驾驶证顺势到手,连工本费都没出,只是搭了一条红塔山。
烟还是江振邦强送出去的,那个军转干的副队长本来都不想收,可见老江这个林业局局长在兴宁本地还是颇有几分薄面的。
下午两点整,办完驾照,江振邦驱车重回市政府再见江大鹰,发现父亲正埋头在一堆材料里,桌上摊着好几份文件,都是刚从工商、统计等部门拿回来的。
见儿子回来,江大鹰才抬起眼皮,指了指桌上分类好的另一摞文件。
“看看吧,全市的基本情况都在这了,第一个调研地点你想选哪儿?”
江振邦按照原计划选择了全市最大的一家泳装厂,地址在丰台镇,并准备现在就出发。
江大鹰不放心,叫上张山陪着儿子一同下去了。
坐上车,江大鹰问他有什么章程。
江振邦手持方向盘,开口提议:“咱们得换个身份。”
“换什么身份?”江大鹰正点着烟,含糊地问。
“到了地方,爸你演大老板,我就当你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