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教育为本 (第2/3页)
弱的孩子身上,带着几分怜悯,也带着几分庆幸。
“这些,应该是前两日才从西边逃过来的,听说是吐谷浑跟吐蕃那边又起了战事,村子被烧了,爹娘都没了,一路乞讨过来的。”
吐谷浑。
这三个字,让李世民的眼神陡然一凝。
那是大唐的西部边患,是他一直关注的焦点。
他没想到,自己经略天下的余波,竟会以这样一种方式,呈现在自己眼前。
那官员继续说道,语气平淡得像是在说一件再寻常不过的日常工作。
“孩子送来后,院里的嬷嬷们会先给他们检查身体,看看有没有生病受伤。”
“然后就是烧水,给他们从头到脚洗干净,换上咱们院里统一的干净衣裳。”
“等吃饱了肚子,睡上一个安稳觉,就会给他们安排好住处,以后,这里就是他们的家了。”
“吃穿用度,皆由我们慈善基金一力承担。”
长孙无忌在一旁听着,脸上的神情愈发凝重。
他看的不是那些孩子,而是这套流程。
检查、清洗、换衣、安置、供养……
这不是简单的施舍,这是一套完整、成熟、且高效的救助体系。
这背后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那份细致入微的章程,绝非一个寻常县令能够想出来的。
就在这时,一阵朗朗的读书声,从不远处的一间屋舍中,清晰地传了过来。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声音稚嫩,却整齐划一,充满了某种向上的力量。
李世民猛地转过头,循声望去。
读书声?
在这种地方?
他与长孙无忌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的眼中看到了难以置信的惊愕。
“这边请。”
那官员似乎早已料到他们的反应,微微一笑,做了一个请的手势,便领着他们朝那间屋舍走去。
屋门敞开着。
众人站在门外,朝里看去。
只见宽敞明亮的屋子里,几十个年纪约莫在七八岁到十岁之间的孩子,正跪坐在干净的蒲团上。
他们身姿笔挺,双手放在膝上,仰着头,跟随着前方一位老先生的教导,一字一句地诵读着《千字文》。
阳光透过窗棂,洒在他们认真的小脸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