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破茧的时刻 (第2/3页)
着积累的问题本上前请教。从数学老师那里,她不再只问“这道题怎么做”,而是问“为什么想到用这个公式?”、“这种题型通常有几种思路?”;问物理老师“这个模型的本质是什么?”、“受力分析的关键点在哪里?”;问英语老师“长难句拆分的技巧?”、“如何快速抓住阅读文章的主旨?”;问语文老师“作文立意如何避免平庸?”、“如何将个人经历升华出普遍意义?”。起初,她还有些局促和紧张,但老师们看到她眼中真诚的求知欲和日渐清晰的思路,都给予了耐心的指导和鼓励。这些点拨,如同在迷雾中点亮的一盏盏小灯,虽然微弱,却指引着她前行的方向。
最大的转变,发生在最让她头疼的语文作文上。在又一次作文跑题、得分惨淡后,语文老师将她叫到办公室,没有批评,而是温和地问:“凌霜,你为什么总想着去写那些离你很远的、看似高大上的东西呢?”老师看着她,目光深邃,“你的经历,就是一座独一无二的富矿。你从大山里走出来,经历的苦难,感受到的亲情,体会到的奋斗,这些才是最真实、最打动人的力量。为什么不用你的笔,去写写这些呢?真诚,永远比华丽的辞藻更有力量。”
老师的话,像一道闪电,劈开了她心中厚重的迷雾。她恍然大悟。自己一直在用自己的短板去拼别人的长板,何其愚蠢!她开始尝试抛弃那些生硬模仿的腔调和堆砌的论据,将笔触伸向自己最熟悉、也最刻骨铭心的生活。
她写鸡鸣岭的清晨,那带着草药清香和露水寒气的山路;写母亲病榻前无力的咳嗽和殷切的眼神;写大哥汇款单上那潦草却沉重如山的字迹;写自己卖血救妹时那份决绝与恐惧;写深夜苦读时,窗外那盏陪伴她的、孤独的路灯……她不再刻意追求结构的工整和语言的华丽,而是任由情感自然流淌,用最朴实的语言,描绘那些真实存在的艰辛、温暖、挣扎与希望。字里行间,是一个少女用单薄肩膀对抗命运的沉重足迹。
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起初,她写出的东西带着浓重的个人情绪,显得有些琐碎和狭隘。但在老师的持续指导下,她慢慢学会了如何筛选素材,如何将个人经历与更宏大的主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