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王瑾萱邀游津门湖:想跟你聊聊民生 (第2/3页)
当天去集市卖,遇到雨天就卖不出去,只能眼睁睁看着鱼烂掉。”
韩澈看着地图,心里有些惊讶——这地图画得很细致,连每条小路都标出来了,显然王瑾萱不是随口问问,而是真的做了功课。
他指着其中一个红圈:“这里是李家村吧?我去过一次,村里大多是老人和孩子,青壮年都去外地打工了,想买盐都得走十几里路去镇上。”
“正是。”
王瑾萱点点头,眼神里多了几分忧虑,“我爹常说,民生是根本,可津门这地方,靠海却吃不上鱼,产盐却吃不上好盐,说起来实在讽刺。
以前也有人想过办法,比如让盐商把盐运到村里,可盐商嫌路远利润低,不愿意去;渔民们也试过把鱼腌起来,可法子不对,腌出来的鱼又咸又腥,没人买。”
韩澈听着,心里渐渐有了底——王瑾萱是真的关心民生,不是装样子。
他想起现代的“便民点”和“深加工”理念,试着用唐代能理解的语言说出来:“其实,这些问题不是没办法。比如盐,咱们可以在村里设个‘便民盐点’,让盐工定期送盐过去,价格比镇上便宜些,百姓们能接受,盐工也能多赚点;至于鱼,除了鲜卖,还能做成咸鱼干、鱼松,既能储存,又能卖到更远的地方,渔民们的收入也能多一笔。”
“咸鱼干?鱼松?”
王瑾萱眼睛一亮,凑近了些,“这是什么法子?我从来没听过。”
韩澈解释道:“咸鱼干就是用盐把鱼腌透,再晒干,能放一两个月;鱼松是把鱼肉剔下来,煮熟了撕成丝,再炒干,能当零食,也能拌在饭里吃,适合老人和孩子。这两种法子都不复杂,渔民们一学就会。”
他一边说,一边用手指在桌上画着大致的步骤,“不过,做这些需要盐和柴火,还得有人教他们手艺,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王瑾萱听得认真,时不时点头,手里的笔在纸上记着要点。
她原本只是觉得韩澈有想法,想跟他聊聊找些思路,没想到他连具体的法子都想好了,比那些只会空谈的官员实在多了。
“韩公子,你这些想法要是能成,津门的百姓就有福了。”
她抬起头,目光落在韩澈脸上,带着几分真诚,“只是,做这些需要人手和钱,你一个人怕是忙不过来。要不要……我帮你跟我爹说说,请他出面协调一下?”
韩澈心里一动。
王承嗣是县尉,要是有他出面,设便民盐点、教渔民做咸鱼干都会顺利很多。
但他也明白,官场的事没那么简单,要是王承嗣出面,难免会有人说闲话,甚至可能引来柳存义的阻挠。
他沉吟了一下,说道:“多谢王小姐好意。不过,这事还是先慢慢来。我打算先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