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韩澈如实说:改良了老法子而已 (第1/3页)
开元二十五年,秋八月三十,辰时过半。
院角的老槐树影被阳光拉得短了些,韩澈刚把装盐的陶罐归置好,王承嗣的目光还落在那些雪白的盐粒上,语气里带着几分探究:“你说改良了老法子,具体是怎么改的?我倒要听听,这老盐户传了几代的手艺,怎么到你手里就不一样了。”
韩澈心里早有腹稿,却没急着开口,转身进了屋,片刻后抱出一捆细麻布和一个竹编的滤架——这是他之前试晒盐时特意编的,麻布选的是最细密的那种,比寻常盐户用的粗布滤得更干净。“大人您看,这是滤卤水用的麻布。”他把滤架支在院中的石台上,又端来半盆昨晚剩下的卤水,“老法子用粗布滤一遍,水里的泥沙去不干净,盐晒出来就发苦。我换了细麻布,滤三遍,第一遍去大颗粒泥沙,第二遍去细土,第三遍滤掉水里的杂质,您看……”
他一边说,一边将卤水倒进滤架上的麻布,清澈的卤水顺着滤布滴进下方的陶盆里,盆底没有丝毫沉淀。王承嗣凑过去看了一眼,指尖蘸了点滤后的卤水尝了尝,眉头舒展了些:“确实比粗布滤的干净,没有土腥味了。”
“还有晒盐的法子。”韩澈又指向院外不远处的盐滩方向,“老盐户晒盐,不管刮风下雨都露天放着,雨天盐被泡了就废了,晴天日头太毒,盐会结块。我在盐田边搭了可收放的竹棚,雨天能遮雨,晴天正午日头最烈时,也能稍微挡一挡,让盐慢慢晒,这样盐粒才细,还不容易结块。”
他怕王承嗣觉得这改动太简单,又补充道:“这些改动看着小,却是试了几十次才摸透的。比如麻布要选新织的,旧麻布有断丝,滤不干净;竹棚的高度得刚好,太高挡不住雨,太低又不通风……”说着,他还拿起一根竹条,比划着竹棚的结构,“棚顶用的是芦苇席,轻便,收放时一个人就能搞定,盐户们用着也不费劲。”
王承嗣听得认真,时不时点头,目光里的探究渐渐变成了赞许:“你这孩子,心思倒细。这些改动看着不起眼,却正好戳中了老法子的毛病。之前我让差役去盐滩看过,那些竹棚确实规整,比其他盐户的乱蓬蓬的草棚强多了。”
韩澈心里松了口气——还好没追问更深的原理,比如“渗透压”“蒸发速率”这些现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