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唐代天津卫?这破茅草屋能住人? (第3/3页)
他是现代人,知道的东西比这个时代的人多得多。刚才周德昌提到海边,原主也是去海边捡贝壳时出事的,这渤海乡靠海,最不缺的就是海水和鱼虾。
渔盐!韩澈脑子里突然蹦出这两个字。他记得历史上,唐代的盐铁是官营的,但民间肯定有私下晒盐的,只是方法落后,产量低,质量也差。如果他能用现代的晒盐法改良一下,做出更白更细的盐,说不定能卖个好价钱?还有海鲜,唐代的烹饪方法大多是蒸、煮、烤,要是他用现代的炒、炸手法做出来,会不会受欢迎?
想到这里,韩澈的眼睛亮了起来。这或许就是他在这个时代活下去的机会!
“娘,我问你个事。”韩澈坐到炕边,“咱们乡这边,是不是有不少人靠晒盐或者捕鱼过日子?他们晒盐……一般怎么晒?”
赵氏愣了一下,还是如实回答:“是啊,靠海的人家,多半都干这个。晒盐就是在海边挖个坑,把海水引进去,等太阳把水晒干,剩下的盐粒就收起来。可那盐又粗又苦,还带着沙子,卖不上价,遇到阴雨天,还晒不出来。捕鱼就更难了,船小,网也破,有时候出去一天,连条小鱼都捞不到,还有被浪头卷走的风险。”
韩澈点点头,跟他想的一样,方法确实落后。这就好办了,只要他能改良晒盐的方法,做出好盐,赚钱应该不是问题。
就在这时,屋外传来了敲门声,这次的敲门声很轻,跟刚才周德昌的截然不同。赵氏起身去开门,门口站着个头发花白的老婆婆,手里端着个陶碗,是邻居张婆婆。
张婆婆是个孤老,平时跟原主家走得近,原主爹在的时候,常帮她挑水劈柴。她看到韩澈,脸上露出笑容:“澈儿醒了?太好了!我熬了点粟米粥,给你们娘仨端来一碗,垫垫肚子。”
赵氏连忙道谢,接过陶碗,碗里的粟米粥稀得能照见人影,但香气却飘满了整个屋子,婉儿的眼睛都看直了。
“张婆婆,谢谢您。”韩澈起身行礼,心里满是感激。在这艰难的处境里,这点温暖显得格外珍贵。
张婆婆摆摆手,拉着韩澈的手仔细看了看:“醒了就好,以后可别去海边那些危险的地方了。对了,前儿听人说,最近海边不太平,有好几户人家的渔船被浪头打翻了,还有个年轻的渔民,到现在还没找着人呢……”
韩澈心里一紧。海边不太平?这对他想靠渔盐赚钱的计划可不是个好消息。他刚想再问问具体情况,张婆婆却突然皱起了眉,往海边的方向看了一眼,压低声音说:“哎?那不是李家的小子吗?他往这边来了,手里还拿着根棍子,看那样子,像是来寻事的……”
韩澈顺着张婆婆的目光看去,远处的土路上,果然有个二十多岁的汉子,正往这边走,手里攥着根粗木棍,脸色不善。
这是谁?为什么要来寻事?韩澈心里咯噔一下,刚解决了催税的事,又来麻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