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飞碟文学 > 算盘:商业帝国 > 琉璃淬火

琉璃淬火

    琉璃淬火 (第2/3页)

2%,现金流连续第五个月为正。“李芸的声音平静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骄傲,“另外,大连港提前支付了第二期款项,这是他们第一次对供应商提前付款。“

    颜旭的目光掠过报表上那些并不惊人的数字,指尖在“研发投入占比28%“那一行停留片刻。窗外,暮色中的798艺术区灯火初上,隔壁画廊正在举办开幕酒会,欢笑声隐约可闻。

    “还记得三年前吗?“李芸忽然说,“那时我们为了拿下第一个百万订单,把利润率压到5%,结果差点资金链断裂。“

    颜旭微微颔首,从抽屉里取出那架紫檀木算盘。算珠在他指间滑动,发出清脆的声响,但这次的节奏与往日不同——不再是为了计算能撑过几个月的焦虑,而是在核算每个研发项目的投入产出比。

    实验室里,一场别开生面的会议正在进行。

    “这个月我们收到了四份技术授权咨询。“周教授将一份文件推给李思远,“你们那个抗干扰算法的专利,有家公司想买断。“

    年轻的工程师立即摇头:“不行,这是我们的核心技术......“

    “对方开价三百万。“

    实验室里响起抽气声。李思远的手停在半空,眼神挣扎。

    “告诉他们,“颜旭不知何时站在门口,“我们可以授权使用,但不出售专利。另外,使用费按实际产生的效益分成。“

    周教授露出赞许的微笑:“明智的选择。知道吗,有些企业把专利当藏品,有些当商品,而我们要把它们当种子——种下去,才能长出森林。“

    这时,张猛抱着一台经过改装的检测设备进来:“颜总,按照你的要求,我把测试流程标准化了。现在一个新模块的完整测试时间从两周缩短到三天。“

    “效率提升带来的成本下降,直接体现在报价上。“李芸补充道,“这让我们在竞标时更有优势。“

    几天后,一场特殊的“算账会“在会议室举行。

    颜旭让每个项目组都带来他们的账本。奇怪的是,他要求大家计算的不是赚了多少钱,而是为客户节省了多少成本。

    “山西煤矿的项目,帮他们减少了85%的非计划停机。“王磊先汇报,“按他们的产量算,每月避免的损失大约是一百二十万。“

    “武汉钢铁的订单,“李思远接上,“我们的预测性维护系统,让他们的设备大修间隔延长了40%。“

    颜旭认真记录着这些数字,算珠声沉稳而有节奏。当最后一份报告听完,他在白板上写下一个大大的数字——这是所有项目为客户创造的价值总和。

    “知道为什么我们的客户付款越来越及时吗?“他环视众人,“不是因为我们催得紧,而是因为我们真正在为他们创造价值。“

    财务出身的李芸若有所悟:“传统的财务指标只能衡量过去的业绩,而这些......“她指着白板,“才是公司未来的估值基础。“

    转变在细微处悄然发生,采购部门不再一味压价,而是与供应商共同优化供应链;研发团队在设计时就开始考虑后续维护成本;就连前台接电话时,都会多问一句客户的使用情况。

    一个月后,当某国际投行的分析师来访时,他对旭日科技的财务报表评价是“过于保守“,但对公司的技术储备和客户关系给出了“罕见的高质量“评语。

    “你们知道吗?“分析师临走时说,“在资本市场,有些公司是烟花,瞬间绚烂;有些公司是老酒,越陈越香。你们显然属于后者。“

    送走分析师,颜旭独自留在会议室。夕阳透过老厂房的铁窗,在算盘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他轻轻拨动算珠,这一次,他计算的是技术路线的长期成本,是客户的生命周期价值,是团队成长的无限可能。

    算盘声不再急促,变得沉稳而坚定,如同企业终于找到的节奏——不追求爆发式的增长,而要构筑持久的力量。

    当最后一抹余晖消失在天际,颜旭合上账本。数字之外,他看到了更重要的东西:客户的信任、团队的成长、技术的沉淀。这些无法计入报表的价值,正是让企业在惊涛骇浪中行稳致远的压舱石。

    夜色渐深,实验室的灯光依然亮着。对现在的旭日科技而言,每一个灯火通明的夜晚,都不是在为生存挣扎,而是在为未来积蓄。这种踏实的感觉,比任何估值泡沫都更让人心安。

    七月的北京闷热难当,老厂房改造的会议室里,吊扇徒劳地搅动着湿热的空气。墙上那张中国地图被一个个红色的图钉点缀——每个图钉代表一个成功项目,从北国的矿山到南海的钻井平台。

    颜旭站在地图前,手中没有演讲稿,只有那架陪伴他多年的紫檀木算盘。团队成员挤满了会议室,有人坐在窗台上,有人靠着摆满测试设备的货架,工装上都带着机油和汗渍的痕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